【體路 X Junior】有沒有試過,下班後懶洋洋的如常回家攤在梳化上煲劇,卻在「面書」上看見那個她,滿汗淋漓的在緩跑徑上奔馳,一副勁力十足的年輕模樣……你看看自己的「豬腩肉」,再摸摸那早已失去彈性的肌膚,於是「的起」心肝,穿起波鞋上街去。 香港近年掀起一片運動熱,跑步、單車、拳擊等已成為許多香港人的恒常運動。傳播途徑不是飛沫,而是相片。政府經常說要大力推廣體育,其實都不及市民上載自己的運動照片來得吸引。每一張相片都是一個提醒、一種召喚,燃起你動身體的慾望。 最近拍攝各類運動賽事,總見很多影友拿著相機或手機在拍攝,冷門的運動攝影忽然變得很興旺。有影友告訴我,他因為替跑友拍了一張型仔跑步照而成了好友;有怕曬的女孩因為愛上運動攝影而願意坐在看台上陪男友練波;運動攝影不單讓運動普及,更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 文:程詩詠(香港資深體育攝影師、Canon Pro Ambassador)
junior#15
【Sports Lecture】「巨人數字球」Kin-Ball 認真到打世界盃
【體路 X Junior】相信大部份人都玩過數字球,但原來將數字球「巨人化」再認真玩,又變成另一種運動!「Kin-Ball」(健球)由2015年引入香港,因為其「巨形」的外表漸漸受到關注,愈來愈多人投身這項新興運動,更認真到有香港健球代表隊出戰日本東京世界盃!不過這個「巨人數字球」有半個人高,要玩Kin-Ball豈不是要昂藏七尺、三頭六臂?
【Junior】克服妥瑞症 曾樂民征服箭壇
【體路 X Junior】握弓、搭箭、扣弘,數個射箭的步驟,對普通人來說或許難度不大,但對患有妥瑞症的曾樂民而言,僅僅是保持姿勢穩定,就已比一般人花多一倍氣力。雖然面對重重難關,難得樂民從不妥協,更在「新界區中學校際射箭比賽」男子甲組奪得個人第4名的佳績! 「在那數秒,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回一個普通人站在場上。舉弓一刻你不會知道我有這個病,我與其他箭手一樣,此刻都是運動員,而不是一個天生有妥瑞症的病人。」曾樂民熱愛射箭的原因雖然簡單,聽起來卻令人心酸。 樂民8歲時開始出現妥瑞症病徵,患者身體會不受自控地抽動,惟身邊不少人對他總帶有誤解,甚至戴上有色眼鏡。有老師視他為蓄意騷擾同學,同學亦對他敬而遠之。在此環境下,樂民坦言令他感到自卑、欠缺信心……直至遇上了射箭,改變人生。 「當初是在爸爸、社工鼓勵下決定嘗試射箭。」就讀基督教正生書院的樂民說出他與箭隊結緣的一刻。不過,他加入箭隊的過程絕不簡單。「由於箭隊的位置很少,不少師兄都反對我加入,他們嘲笑我『你試試舉高隻手?』、『試試舉起把弓?』等等,當時真的很自卑。」曾樂民說,「我填寫申請書時,真的想過應否放棄。不過最終決定『博一博』,真的不行就退出,交由教練決定。」 加入箭隊後的樂民隨即遇上身體條件不足的難題需要克服:「一開始體力完全不足,未開始射箭已經很累,加上我要用兩倍力量控制自己的抽搐。一場比賽要射72支,我射了36支就已經好累。」然而樂民未有放棄,寧願犧牲玩樂時間,都要征服這項挑戰性的運動:「當我知道有甚麼問題後,每次娛樂時間,我都拿起自己把弓做訓練,不斷拉、不斷拉,終於可以拉完72支箭。」 親眼目睹愛徒蛻變成長,教練Mike Sir大讚樂民意志堅定:「一開始教導他時的確要落更多工夫,但他學習非常努力,又肯堅持,目前射箭技巧、水平都非常不俗。他射箭時十分專注,完全是另一個人!」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樂民未有怪責一眾曾對他投以奇怪目光的人,反而感謝這些人促使自己成長:「因為他們,才能激發我在射箭上如此努力!」 談及未來,樂民希望能以自身經歷感染其他人:「我當然想與一眾世界級選手較量,不過就算不行,我也希望成為一個教練,幫助一些有殘缺和自卑的人,告訴他們只要像我豁出來,都會找到自己的定位!」 圖、文:陳宗澧
【Junior】鄧顯跳繩隊 十載傳承打造學界最強
【體路 X Junior】每所學校都有獨特的傳統及文化,把當中的精神與獨特性感染一代又一代的同學,這就是傳承,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花式跳繩隊正正是傳承下的精髓。 十年前鄧顯踏入25周年,慶典上需要不同種類的表演項目,體育老師陳慧聰在朋友提議下首次在學校引入花式跳繩。「那時候邀請了一位教練來教導跳繩初級班,我們連繩都是向別人借用,但在結合音樂及運動下,加上一群同學熱鬧表演,最後獲得正面評價,於是我們便決定繼續開辦跳繩班。」 或許連Miss Chan自己都未有想過,起初只為預備校內表演而設的初學班,後來竟成為香港代表及世界冠軍的搖籃。除了先後奪得本地學界賽事獎項,鄧顯跳繩隊成員更成為港隊代表,在2010年英國舉辦的世界跳繩錦標賽上一展身手,最終還歷史性為香港取得首個表演盃項目的世界冠軍。 能夠跳出世界冠軍,鄧顯學生肯定有其過人之處,Miss Chan指,勤奮及合作以外,傳承是一大關鍵:「當然有賴教練陳慶輝的教導,此外同學本身亦有很強的鬥心要鍛鍊好自己,之後又會一同練習、彼此幫助,師兄、師姐除了樹立榜樣,有需要時更會向師弟妹提供幫助,形成了一份傳承。」 現任隊長戴詠柔就是薪火相傳的一個例子,她謂:「合作是鄧顯跳繩隊的特色吧!個人項目之外,大繩講求合作及溝通,一個人是做不來的。」她透露,出任隊長除了自己要練習得好,也會身體力行為同學打氣,「有時某位同學練習遇上阻滯,其他同學就會陪他練習,不會只顧自己,練完便休息。」見微知著,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與鼓勵,背後卻蘊含著跳繩隊十年來的一份合作精神。 在早前舉行的「全港學界跳繩比賽」,鄧顯再次登上冠軍寶座,取下混合組四連霸,不過卻在個別項目上失落獎牌,戴詠柔透露全因跳繩隊為要預備在學校35周年慶典及開放日上的重要表演,故未有太多時間預備今次比賽。原來開辦跳繩隊的初衷,師弟及師妹亦傳承了下來。 圖、文:何子淵(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unior Travel】閒遊香港三尖 釣魚翁郊遊徑
【體路 X Junior】香港之美,除了因為高樓林立,國際金融地位享譽全球之外,更獨特的是,香港這彈丸之地可以城市發展與大自然並存。行山活動近年成為旅遊推廣活動,連外國遊客也慕名而來,從城市梯級走入香港綠野,今次會帶大家走到香港三尖其中一尖-釣魚翁郊遊徑。 從地圖上看,釣魚翁郊遊徑是一條由北往南的路線,沿途會經過上洋山、下洋山、廟仔墩、釣魚翁、田灣仔、田山下、地堂咀,再到達終點大廟坳,以上看起來陌生的地名是讓我們好好認識香港地理的一課,在山的高處更可遠眺將軍澳及清水灣的風光。 以坑口做起點交通上最為便利,由坑口港鐵站前往半見村約10分鐘路程,初段全為上斜石屎平路,會經過一堆村屋,通過坑尾頂村後會轉為山路及石路,上斜幅度較大,為整個路線中最辛苦的一段。這段先苦後甜的路,只要到達上洋山後,路面就會轉為平坦,這段路都依著山脊線而建,為郊遊徑範圍,指示清晰,只需要中途留意兩個越野單車徑的路牌。這段路平日同時會開放予越野單車人士使用,沿途留意單車使用者,注意安全。 經過兩次越野單車徑的分岔口後,在第三個分岔口可選擇往釣魚翁登頂或繼續舒服平坦路段遠望釣魚翁。釣魚翁山形尖削,與蚺蛇尖及青山同被稱為「香港三尖」,要登頂也有難度,適合有行山經驗人士前往挑戰。釣魚翁山頂是由酸性熔岩構成的火山岩石崖,酸性熔岩的下一層是熔結凝灰岩,由火山灰及石粒組成,其地理特質也吸引不少人慕名前往。 之後的路段由於都是與越野單車徑共用,路面都較寬敞,而且面向清水灣,沒有樹遮擋的位置都能看到青洲、東龍洲及清水灣俱樂部的高爾夫球場。看見大石級路進入下山路段,到達大坳門路已算是終點,在這處不時看見三五位愛好者在放遙控飛機。 在大坳門路沿車路落斜約20分鐘,便會到清水灣二灘巴士總站,在此處可選擇乘坐巴士或小巴返回市區。 圖、文:徐嘉怡
【Junior】李澤峰佘繕妡 「刺」出人生新篇章
【體路 X Junior】如果頃刻有人願意掏腰包為你撰寫及出版一本自傳,你會把生命中的那個時刻寫進書本內?現實中,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出版自傳流芳百世,但每人的生命都像一本書,兩位香港劍擊青少年代表隊成員李澤峰(Terence)及佘繕妡(Kaylin)就親自示範,不分年齡,人生這本書同樣能夠寫出引人入勝的內容。 「起初只當劍擊是一個遊戲,亂『拮』人,好有趣。」Terence自小學開始已經「習劍」,起初只是朋友間的嬉戲,後來卻有自己對劍擊的一套理解:「與拳擊或跆拳道不同,劍擊是一項戰術較身體質素更重要的格鬥運動,許多變化、很具挑戰性的競技運動。」從花劍開始,未幾便改打佩劍的Terence打了一個比喻:「佩劍就像包剪揼,不同動作互相剋制,除了考反應外還要猜測對手的動作。相反花劍講求準確,因此講求速度的佩劍較適合我。」 社會上有句半認真半玩笑的話叫作「成功需父幹」,父親是前游泳運動員,Kaylin自然地遺傳了運動細胞,百足般多爪,劍擊以外自然不少得游泳這項興趣,不過卻未見女承父業,「游泳只是鬥快,劍擊卻有不同招數、不會只是單一動作,我比較喜歡競技比賽的感覺。」所謂「父幹」,指的是父母在Kaylin的發展上給予無限量支持:「爸爸在學時都曾代表香港參與不同游泳比賽,但公開考試時卻被他家人禁止游泳,正因這個經歷,他就很明白我在運動上的追求、亦支持我之後轉當全職運動員。」 相信沒有運動員會在自傳中花太多筆墨於日復日艱辛苦悶的訓練上,但輕描淡寫卻不代表沒有發生過。兩位年輕劍手試過打不出手感,Terence外出比賽壓力爆煲,Kaylin更曾萌生放棄的念頭。捱過苦,嚐過甜,兩人對劍擊又有另一番體會:「劍擊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娛樂,而是充滿回憶及成就,值得的驕傲的東西。」「它已是我生活的一部份,就像每天要上學一樣,我每天的生活都要有劍擊。」感覺有時難以言喻,旁人未必明白,卻定能感受到Terence及Kaylin對劍擊的熱情。 「你付出100%的努力,未必就能得到對應的結果,但總會有收穫。」好不容易,兩人終於等到自己的收成期了。Kaylin在去年10月的「亞洲U23劍擊錦標賽」摘下女重銀牌,一戰成名;繼而兩人同在今年初的「亞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大豐收,Kaylin取下少年組兩金、青年組團體銅牌,Terence則獲少年組兩金、青年組兩銅,過去一年的努力更讓他在今屆傑出運動員選舉中成為6名「香港最具潛質運動員」之一。 「我還記得,3年前首次亞青比賽後,我的目標是要在亞青中取下一面獎牌。」3年後的今天,Terence手執4面獎牌告別少年組(U17),正式踏入青年組(U20)。Kaylin雖然仍適齡,但亦已陸續放眼於青年組賽事。展望將來,兩人不約而同地說,目標是要像另一港隊代表、就讀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江旻憓,做到學業運動兩得意,甚至踏上奧運大舞台。 人生這本書不像劇本,沒有既定內容,也未必會按預先想的大綱發展,正因如此,每個人才能寫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Terence及Kaylin人生中名為少年組的篇章進入尾聲,青年組篇章待續,將來的成年篇、甚至奧運篇會寫下甚麼內容,作者本人恐怕亦無從知曉,但相信兩人將以一篇又一篇的精彩故事,為人生添上色彩。 圖:徐嘉怡 文:何子淵
【Junior專欄】張宏峰:運動改變人生
【體路 X Junior】田徑,可算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參加過D3及D1學界田徑賽,香港公開賽及海外比賽亦出戰過幾次,這些比賽都大有不同,無論水平、認受性及氣氛都有分別。談及水平及認受性,首推海外比賽,其次是香港的公開賽,最後才是D1及D3。但若論氣氛,卻非D1學界賽莫屬。落場比賽是中學生,除是運動員之間的較量,更是學校之間的比拼。D1在灣仔運動場舉行,場地不算大,但正正是這一點,氣氛比本地其他賽事熱烈,令運動員的水平發揮大大提高。 比賽,是令我成長的重要階段。大約3年前,我跟身邊同齡人一樣,還是喜歡玩樂,不知人生有甚麼目標。但當接觸田徑後,貪玩的我變成一個有目標的人。 無論什麼運動,我覺得它帶給年輕人不只是自我改變,還可認識朋友擴闊社交圈子,學習到一些課本以外的知識和技能。 在香港,未必每個年輕人的目標和夢想都是成為醫生或律師,有部份年輕人在運動方面比較有興趣,可是將來找工作需要學術成績才被錄取,所以需要投放更多時間在學業上,慢慢忽略了自己的夢想。但運動最大的力量就是給了年輕人無限的可能性和希望,同時亦告訴他們只要不放棄、堅持,就能達到目標。 運動,就是有一種改變人生的力量。 文:張宏峰(香港田徑代表、110米欄香港紀錄保持者) 圖片來源:香港業餘田徑總會
【Junior Cover】港少女排 靜靜起革命
【體路 X Junior】提及亞洲女排,不少球迷第一時間會想起中國、日本、韓國等勁旅,「豪強」一詞總與香港存有距離。不過,12名來自不同背景的女孩,正憑著堅韌不屈的努力及決心,默默為香港排球掀起革命,她們在早前的「亞洲女子少年U18排球錦標賽」擊敗不同對手,為港取得歷史上最佳的第6名,僅次於中、日、韓、泰、台傳統勁旅,正式成為亞洲列強! 還記得從前網上一篇「潮文」嗎?「如果美斯在香港出生,他會忙著學鋼琴、補習,然後……19歲便無甚可記。」在香港,當運動員從來不易,運動外還要兼顧學業、補習、音樂……不過,12位女生憑著堅毅不屈的精神,在「第11屆亞洲女子少年U18排球錦標賽」為港取得歷史上最佳的第6位,用行動向世界證明,香港的業餘運動員也可非常專業! 專業與業餘的差距,從最基本的訓練時數已可反映出來。「其他國家的運動員以打波為主、讀書為次。我們一星期約有3至4課排球練習,但他們可能一日就達到這個訓練量。」副隊長陳海瑩娓娓道來香港學生運動員的難關。長年累月,雙方訓練量的差距就會愈來愈大,技術分野也就更明顯。 不過,年輕的優勢就是無畏無懼,小妮子們未有因劣勢而氣餒,反而逐步向目標進發。球隊由一年前開始「埋班」,經歷省港澳排球埠際賽及邀請賽的洗禮成長,表現愈加進步。儘管她們技術未必比別人出色,但從賽事直播可看出這群女孩的心理質素明顯更堅定,救球時充滿執著,表現遠較筆者首次觀看她們比賽時為佳。 天道酬勤,一眾女孩的努力未有白費,球隊最終在比賽取得第6名的佳績,僅次於傳統強敵中、日、韓、泰、台之下,港隊正式躋身亞洲強隊之列。「取得這個好成績是要靠一個『信』字,除了信隊友、教練,亦要相信自己。教練在比賽一直強調我們要成為『專業的業餘運動員』,比賽前的訓練非常辛苦,不過取得這個好成績,就證明一切都沒有白費。」隊長易穎芯補充。 對這12名女生來說,港隊球衣的意義絕不簡單,區徽的重量一點也不輕。陳海瑩說:「每次穿起這件球衣都不能給藉口自己,打得不好不是藉口,觀眾可能只會入場一次,因此任何情況都要令自己在場上有最好的狀態,不能令港隊聲譽蒙羞。」隊中年紀最輕的黃惠婷亦指球衣意義重大:「穿起這件球衣就代表香港,就算日常舉止亦要非常小心,不能影響球隊。」由首日無人吶喊助威,到名次賽時竟獲得全場觀眾的掌聲,可見這群女孩成功用香港精神征服了一眾球迷。 單從競技角度來說,這12名女孩技術的確未臻最佳,身體質素亦與前列球隊存有距離。不過,從她們對排球的熱愛,對目標的堅持及努力,在筆者心目中,已是「最專業的業餘運動員」。 教練團自資出隊 6人各施其職 球員相信教練,教練也相信球員,今次賽事教練甚至願意自資出隊。主教練麥梓淳謂:「以往賽事香港排球總會會資助1位領隊及2位教練的出隊費用,但以正常規格比賽的團隊人手計算,是需要1位領隊及5位教練,這才與外國看齊。」麥Sir與各教練商討後決定由他們6人攤分額外3位教練的費用。 今次教練團隊有主教練麥梓淳做一切賽事統籌,助教葉寶林負責即時對比統計、分析對手進攻路線及節奏,體能教練張傲翹則要時刻監察球員身體狀況,訓練員李佩珊負責將分析數據、計算球隊得失分趨勢及管理換人情況,另一訓練員施富強就在場後做統計作下場之用,領隊陳志君則負責開會等行政工作,各人各司其職,令這支U18女排規模媲美專業球隊。 雖然每位教練本身均有正職,要兼顧教練工作實在不易,但他們都仍想繼續與球員並肩堅持,希望由少年隊開始,帶領香港女排在亞洲走得更遠。 圖:徐嘉怡、Asian Volley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