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吝嗇你的一個Like和Share嗎?



你知道一張相片是怎樣拍回來的嗎?是一眾體記努力「迫」回來的!

【體路專欄】攝影師林亦非與畫家姚昌明,兩個名字成為了近日網民熱議事件的主角,小編不在此詳述(延伸閱讀傳送門:姚昌明「雨傘畫作」疑以攝影師林亦非作品為藍本,Getty Images 將向畫家收取費用,也不想再為事件寫下太多評論,但內心終究是難過……到底一張苦苦等待而拍得的照片,在一些人眼中可以有多廉價?

2015年12月小編正式加入體路,起初用的是較低檔次的相機,拍攝技術也有限,出來的照片除了「災難」之外已想不到其他形容詞,報導刊載後自己也不敢再翻看一次。後來隨時間進步,開始拍出一些可以直視的照片,除了「自High」之外,偶爾會看見運動員分享自己拍的照片,甚至把照片用作Instagram的頭像,內心會有一種莫名的滿足感。

未當記者前,曾聽過狗仔隊記者「春麗」歐建樑的分享,他說自己曾經為了偷拍一位明星而在坑渠內躲了三日三夜,當下自己不以為然,現在成為行內人卻特別佩服這精神,也提醒自己——要影得一張好照片,就需要預備、要付出時間、要耐心等待、要抓住機會按快門。還有,要在這個訊息氾濫的網媒時代脫穎而出,就要比別人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做體記,至少不用睡坑渠,但上山下海還是需要的。每一張相片,都是體記努力換來的成果。這個努力,不單是在賽場上抬著器材跑來跑去,也包括日積月累儲下來的經驗、對運動的了解、與運動員逐漸建立的關係等等。

2016年里約奧運,體路有幸獲得一張攝影採訪證,上司在事前努力找贊助,隨後遠赴巴西實地採訪,報導第一手資訊,小編則與另外兩位同事在香港支援。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其他的媒體,應該說是非主流的媒體,以二次創作自居或自稱是體育愛好者,開始借用公司的相片。說借用是客氣,事實上不少「借」都是不問自取,甚至把體路的水印直接裁走,當作自己的相片,加兩句caption,然後在Facebook上換來了成千上萬的like。

去年台北世大運期間有網上媒體在未詢問下使用了小編拍攝的照片作長距離「直擊」(Credit:拉闊Style

那段時間,上司在里奧寫了一篇以《拍攝港隊鏡頭背後的即時新聞》為標題的手記,其中一段這樣寫道:「前輩說新聞是跑回來,新聞媒體就是這樣,絕不是平日忽略體育新聞,但只要在大賽期間就出現,在網上、在欠缺諮詢下,順手拿了別人的照片,改一改圖,就成了你的相片。我們並非大機構,人手有限,但奧運期間每人一天工作上18小時,就是為了報導更好的新聞,凝聚更好的 #撐起港隊 氣氛。我們大可在香港抖抖腳,也可做新聞,但只求呃LIKE?我們不在乎!」

上司說「呃Like?我們不在乎!」的這一句,小編真心覺得好有型,但自問未有上司的這份氣量做到不在乎,因為Like數不只是自我認同這麼簡單。讀者們可能覺得給一個Like,Share一下無傷大雅,但其實一個專頁累積一定數量的Like和Share後就能夠拿著這些數據去吸引客戶落廣告、找生意賺錢。小編不是說,我能有Like有Share有錢賺其他人就不能,但是偷別人的圖去累積自己的本錢,然後搵真錢,是否又說得過去?

另一種偷片技巧,就是加「上下Bar」,然後直接當成自己的影片上載,寫上影片來源:youtube已十分慷慨

雅加達亞運將至,體路團隊今次亦會遠赴印尼實地採訪,為各位帶來第一手消息及報導,也希望用鏡頭捕捉到最精彩的瞬間與大家分享。在別人眼中,一張照片或許廉價得可以不用問直接拿,但對體記與運動員而言,那剎那的影像可是十分寶貴的。所以小編有個小小的請求是,在你Like和Share各網上媒體的文章、相片和影片前,可以先看看相片或影片的出處嗎?如果知道是侵權或「偷」回來的,可以吝嗇一次你的Like和Share,成為幫助保護及尊重知識產權的一位嗎?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