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記協30周年特輯】若沒有對體育的熱誠,運動員或體育傳媒很難堅持下去。在電視台打滾30多年的李漢源(Patrick)當初因着對本地波的狂熱,80年代由助理編導做起,至今成為體育科節目監製及製作主任,多年來炮製多個體育節目及直播大型賽事。從小到大,相信你我同樣看過他有份製作的體育節目。
70 年代Patrick每日三點半放學後必會跑去界限街球場看精工練波,比賽就爬上山頭看球隊比賽,當時本地波興盛,每次山頭上也堆滿看球賽的人。作為超級本地足球迷,Patrick自豪道:「精工、南華、愉園、流浪、寶路華等隊的所有球員名字我也能寫出來,我最喜歡的就是胡國雄。」
1982 年在無綫電視編導人員訓練班畢業,同期在藝員訓練班畢業的有劉德華、梁家輝等人,Patrick參加訓練班前曾在《新報》當記者一年,他回想指:「當時知道畢業後可以派往製作體育節目,想也不想就馬上報名,因為可以免費睇本地波嘛!」
入行後Patrick如願派往製作體育節目,由助理編導做起,但他笑言原來並不能親身觀看本地波:「記得第一次在直播車上做Live非常緊張,根本不知道外面實際情況,只能全神貫注靠自己常理判斷,再叫Cameramen 拍攝,最後連比數也不知道。後來習慣了做直播,便一邊控制Panel一邊討論戰情,全程忙個不停。」
因着對本地體育的狂熱,Patrick自踏足電視城後再沒有離開過。每四年一度的奧運及世界盃是全球盛事,Patrick在30多年間曾親 身經歷8屆奧運、9屆世界盃,購買版權亦成了他工作一部分。
播放大賽籌備 4 年
運動員花四年周期準備一屆奧運,電視台同樣要提早4年開始準備,Patrick說:「以2008年北京奧運為例,我們早在4年前已開始着手計劃,2012年倫敦奧運礙着版權問題,開幕前10天才能取得版權,但幸好我們一早測試了衛星訊號,所以最終一切順利舉行。」
科技步伐太快,香港電視製作水平同樣要加緊步伐追上來,Patrick指:「其實每屆奧運所用的器材也在提升,美國每4年就轉一轉頻道,但香港會用20年左右。有時北上工作,同行會詫異我們的器材太舊,內地的製作器材起碼快我們 4年以上。」
倡政府購大賽版權
Patrick 直言30多年來,電視台面對的最大轉變是版權費愈來愈貴。作為資深體育傳媒人,他認為在買版權前先要定義奧運會、世界盃,對大眾而言是娛樂或是資訊:「我倡議由政府負責買版權,若奧運定義為資訊,市民應 有權利免費觀看。全球大部分國家也有政府介入,其實香港電台最適合負責,而且現在他們有自己頻道。」
做一屆奧運,電視台耗費龐大人力物力財力,Patrick亦認為體育媒體擔當重要角色:「如果電視台播10套電影,市民還可以自行選擇看第11套,但卻不能叫市民收看本地賽事取代觀看奧運,即使播放次級體育賽事也總比播娛樂節目為佳。始終體育還是有優勝之處,否則不會有人願以天價去購買。」
文: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