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訪】香港劍擊項目寫下歷史,拿下歷來第二面金牌!劍擊熱潮也正在全城蔓延,在上個學年,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下稱紅信)的一眾同學,參與了「中銀青少年發展計劃」劍擊課程習得全新運動技能,搖身一變成為小劍手,手執花劍、戴著面罩來經歷身心成長!
劍擊運動的裝備價格相對高昂,紅信體育老師唐寶芝指學校的同學多數來自基層,自費學習這項運動並非易事,故此學校特意參加中國銀行(香港)及香港劍擊總會合辦的「中銀青少年發展計劃」劍擊課程,在計劃為同學提供個人訓練器材、計分儀器及教練指導下,期望能為參與學生帶來不同的運動體驗。
紅信的劍擊班在星期六上午舉行,15位同學一早穿起劍服,戴上面罩及手套,拿著花劍隨教練指導而練習動作。雖然因為疫情關係,面罩下還需要戴著口罩,但同學們均享受練習的時間。課堂的後段是實踐時間,同學搬出電子計分儀器對打,由教練擔任裁判,透過切磋把課堂所學運用於實戰。落堂之時,同學拿下面罩,紛紛露出滿足笑容。
「中銀青少年發展計劃」劍擊課程為參加者提供基礎訓練,同學無須事先接受相關培訓,上手一樣無難度。受疫情影響,課程前期於網上授課,同學透過觀看教學影片學習劍擊的基本知識及技術動作。雖然是遙距教學,但3位參加課程的同學盧梓謙、張芷萱及鍾達希均指學習過程不算困難:「影片中許多細節都講得好清楚,而且有動作示範,即使沒有劍在手亦可以練習動作,之後上堂也容易上手。」雖然周六上午都要回校上劍擊堂,但3位同學異口同聲指課堂較一般體育堂更有趣,因此更珍惜上堂時間。
劍擊課程除了有趣,同學在學懂步法與出劍的過程培養出運動能力之外,亦鍛鍊思考能力。作為女生的張芷萱就指劍擊不粗魯,但要「食腦」:「腦袋轉數要夠快,才能預測對方下一步的動作,從而做防守還擊等應對。自己以前比較遲鈍,打劍擊後不斷思考,在日常生活也比以前更靈活變通。」劍擊運動變化多,每一分、每一個動作都與之前不同,盧梓謙坦言接觸劍擊前以為這項運動勝負取決於器材,隨後發現其實更重要的是思考過程。
紅信多推薦平時較少機會接觸常規運動訓練的同學參加劍擊課程,希望讓同學接觸不同運動,藉此多元發展。唐老師就認為同學在接觸劍擊後,心態有所轉變:「同學在第一堂時自我要求偏低,部分動作未必會按教練要求做到最好。當時我提醒他們態度決定高度,提高自己要求才能達到更高成就,部分同學之後練習態度的確有進步。」
除了心態轉變外,唐老師亦希望同學透過學習劍擊的過程中學懂堅持:「運動訓練本身辛苦,同一個動作可能要重複練習多次。這種體力勞動的訓練能夠鍛鍊到同學的意志與刻苦精神,在身體疲倦時仍然堅持,這些特質不容易從書本上學習得到。」看見同學的成長與改變,難怪唐老師說,如果之後再有同樣的「中銀青少年發展計劃」,她也會希望學校能夠繼續參與。雖然運動員之路並不易走,但當中的得著相信會是一生受用。說不定在這群學生當中,幾年後會出現另一位「張家朗」,為香港隊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