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政府今年開始推動「運動產業化」,然而安心出行進一步加強執法範圍,令運動行業的發展又增添一個新難關。
市民於2021年12月9日起進入所有表列處所均強制掃「安心出行」,健身中心不意外地被列入名單內。日前不少港聞版記者詢問筆者意見,究竟要客人使用「安心出行」會否影響生意?
相信沒有一間健身中心,客人是百分百使用「安心出行」,可能有一間的健身中心高達90%的客人願意使用,而另一間健身中心只有低於30%的客人使用,無論比例多少,總會影響生意,生意在短期內下跌20-40%是預期之內。
健身中心和工作室近三年在商場、工廈及街頭應運而生,而港人生活習慣和科技發展亦讓24小時健身中心乘勢掘起,由2018年不足10間,到去年已大增七倍到70間。
24小時健身中心是今次措施擴大的最大受害者,皆因大部份24小時健身中心,於晚上10時到早上8時是不設員工駐守,甚至少部份的24小時健身中心屬於全天候無人健身室,如何提醒使用者使用「安心出行」是大難題。
較早前有酒吧因市民沒有使用「安心出行」而被勒令停業,之後會不會有健身中心重蹈覆轍?政府需釐清若使用者不肯使用「安心出行」,責任在違規的市民還是經營場所負責人。
今次運動及健身業界最失望的是,政府依然未有設立溝通渠道,亦反映並不了解業界的運作。政府有任何新措施實施後,營運者只能跟從及執行,但決定是否使用安心出行出入場所的權利在市民手中。若市民情願不外出消費,最後「被懲罰」只是營運者。
為何人流最多的交通工具不設「安心出行」?反而人流較少的場所卻需嚴格執行?這是我們永遠不能拆解的世紀難題。
文:邱益忠(AASFP運動公關、NBA專欄作家)
(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