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戰篇(4) 無「球」跑動



SBNATION

無「人」駕駛就聽得多,但無「球」跑動這個籃球術語,對打籃球的朋友們可能亦有點陌生,或許以「走位」一詞來演繹,會更為貼切。

「無球跑動」在隊際球類比賽的進攻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以籃球為例,比賽中,球只得一個,進攻球員持球及非持球者比例是1:4,1人持球時,另外4名球員在進攻上應如何跑動,跑去什麼位置?什麼時間要停頓,無球者對持球者的距離及角度?走位的好壞,將影響到球員表現。無球跑動絕對是一門學問,在我本人效力香港隊及福建隊時,得到不少學習機會及經驗,藉以在此分享。

以上片段為咸美頓-前底特律球員,如何演示「無球跑動」能達致時間、位置及隊友配合,各位射手們可參考一下。

本文中將著重「無球跑動」於進攻上的基本跑位方式,有助於於球員在迎球及取球時的效能。

空手跑位(off ball cut)是最基本的無球跑動進攻技術,於進攻系統上,有三細一大及四小一大的主要打法,是次將探討最常使用的外圍空手跑位以及跑位應用上的原則制定。

為了不使混淆,僅先說明無人掩護下的空手切入,當中包括V cut、L cut、C cut、Give & go(inside cut)、Back cut(back door cut)、Shallow cut等基本跑位方式。

(下圖主要以3人單側的訓練方式為主,方便教練們可分小組進行訓練。)

●V cut

V cut在籃球技術裡屬於基礎中的基礎,要接應隊友的傳球前,必須先將防守者帶往籃框方向,以胸口正對著防守者後,迅速迎球跳出接應,意即『壓縮→擺脫』的動作過程,一般在定點接應傳球前均會做此一動作。

●L cut

L cut是V cut的伸延訓練,當進攻球員在向籃框『壓縮→擺脫』時,依然被防守球員的手阻擋了傳球路線,因此進攻球員應迎球時的角度轉向更大,像L字一樣,繼而取球。

KS1

●C cut

C cut與V及L cut的概念完全不同,V及L cut 主要用於無球空切及一對一防守的取球技巧上,而C cut

則常用於製造強邊OVERLOAD,是應對聯防防守時的一種策略。

KS2

●Give & go(Inside cut)

Give & go是傳球後立刻往籃框方向切入要球的動作,傳球後立即切入,對於過度阻絕或試圖抄球的防守來說,是一種有效的進攻技術,也可如下圖所示往反方向踏2步後再迎球邊切入(Front cut)。

KS33

KS3

●Back cut(back door cut)

前2張圖示看起來與Give & go很像,其實是有點差別的,傳球後並不是馬上切入,而是往傳球方向跑動(可接遞手傳球),遭防守者阻絕(deny)後,立即變向往籃框方向切入。

後2張圖示則是在轉換邊傳球(reversal pass)時,先做個V cut接應傳球,如被阻絕防守再變向往籃框切入。

KS8

KS4

 

●Back cut(dribble entry)

同樣是Back cut,不過卻是在運球模式下發動的,這在Motion offense裡是很重要的一環,當持球者要傳球給接應者卻被阻絕防守時,如防守者不自動開後門也不去掩護,就可以利用運球來暗示接應者,你該開後門(back cut)了,用以保持球和人的流動,這種狀況也常出現在轉換邊傳球和掩護切出後。

KS5

KS6

●Shallow cut(dribble entry)

Shallow cut可以應用在弱邊跑動換位上,也可利用Dribble entry來發動,使用情境與Back cut時相同,或是在戰術執行上需要專門製造某位球員的攻擊機會,而必須交換落位時。

KS7

●以上幾種在無球跑動下的空手跑位方式,是在動態進攻(Motion offense)裡經常執行的,具有調整落位、延續攻擊、創造人球快速流動的功能,將之組合起來,搭配制定好的空間落位原則,配合內線球員的移動,四小一大的外線球員基本進攻跑動方式就可系統化,成為一個進攻體系。

 

部份內容參考部落格

籃球一隅間拾得

 

梁國成
希望種子籃球亞洲 召集人
國際籃球總會 註冊教練
www.hoopsforhopeas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