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宛淇(Ho Yuen Kei)
出生日期:1993年11月9日
級別:BC3
世界排名:第2位 (個人)、第2位 (雙人)
亞洲排名:第1位 (個人)、第1位(雙人)
歷屆殘疾人奧運會成績:
- 2016年里約熱內盧殘奧會
- BC3個人賽 第5名
「不如何叫醫生不要救,一了百了算,我不想再如此辛苦。」27歲的香港硬地滾球BC3組別「一姐」何宛淇,一出世患有先天性脊椎肌肉萎縮症,小學時因肺炎年年要入住醫院ICU,身上插滿喉及呼吸機,曾想過放棄治療,幸初中開始在校內接觸硬地滾球,令她找到人生的價值,就算中途因病情有變,由原來的BC4轉為BC3組別,也難不到她,這位2015-16年十大再生勇士,期望在東京殘奧為香港爭取獎牌:「希望令到屋企人感到光榮外,亦令到香港人都覺得原來殘障的人都可以令到他們感到驕傲。」
光看何宛淇的斯文外型,很難跟體育扯上關係,小學及中學就讀特殊學校的她選擇課外活動,離不開音樂劇、輪椅舞,丁點也沒想過要玩運動;尤其是經歷小學不斷因肺炎出入醫院,這經歷令她一世難忘:「我小學時心肺功能比較差,不斷因肺炎入醫院,一入就ICU,不斷插喉及呼吸機,每日因為咳不到痰,要抽痰,真的好辛苦,完全覺得人生是沒意義的。」
就是不斷入ICU的小學階段,何宛淇的求生慾望也越來越薄弱,曾跟媽咪說不想再醫了,幸好何太太沒理女兒,繼續日復一日到醫院幫宛淇抹身、日復一日帶煮好的飯餸到醫院,是家人的無微不至,令自己重燃生存的希望:「現在想回來,我那時竟敢叫媽咪不要救我,那時我跟自己講,一定要好好報答媽咪,令她覺得有我這個女是感到光榮。」
何宛淇到初中時,由於學校要學生實行多元學習,要選擇不同範疇的的活動,她回憶時也笑說:「那時要填一張課外活動的表格,我的『體育運動』那一欄『吉』了,不知填甚麼,心想乒乓波又不夠力玩,羽毛球想也不用想,於是就試試硬地滾球。」但她不是一試就愛上那種:「剛開始打覺得好悶,一場比賽要打一個鐘,但那時孖住同學一齊玩,參加香港殘疾人的本地賽又拿到獎,於是開始打。」
何宛淇08年入港隊,09年參加東京青少年殘亞會,奪得個人賽及雙人賽2面金牌,當時她還是用手打的BC4組別,可惜肌肉慢慢差下去,撞波的力度已不及以往,遠程波亦不夠力打,經教練建議,從2011年開始轉BC3組,運動員利用管道發球,並有一位「運動助理員」協助;她曾有那麼一刻再想放棄,最後考完DSE後回心轉意,一邊讀浸大中國研究社會學,一邊繼續硬地滾球:「轉組別時,家人都想我乖乖地專心讀書,日後找份文職工作或者打政府工,亦有朋鼓勵我、提醒我當初為何選硬地滾球,我想自己連最高舞台的殘奧未去到過,怎可以放棄。」
何宛淇的努力並沒有白費,由BC4轉打BC3,用了兩、三年時間,2016年終於第一次參加殘奧得第5名、2018年雅加達亞殘運奪1金1銅,談到個人5年前第一個殘奧,她說:「那次的心態是我終於去到第一次殘奧會,一個好新鮮的感覺,最想享受每一個時刻,今屆東京殘奧也一樣,希望享受之餘,可以提升成績,上次八強止步,今次希望入4強甚至為香港拿一面獎牌。」
2018年浸大畢業後,何宛淇索性轉做全職運動員,硬地滾球,不單止帶着她四出比賽,增廣見聞,不單止令她強身健體,更重要是給予她「人生價值觀」:「令我覺得我的人生都可以有一件事可以好好發揮到,可以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賽,令到屋企人及香港人感到光榮。」
等了五年的東京殘奧,何宛淇由等了又等的沮喪到現在變得更強大,別人WFH的時候,她也WFH睇片,不是睇韓劇,而是睇自己以往的打波片,發現自己以前打得太急進,疫情緩和後回到體院訓練時,一改以往作風,嚐試剛柔並重,看看東京殘奧是否湊巧;今仗,她一如以往拍Jet(運動助理員)一齊爭獎牌,二人拍檔了9年,期望今屆東京殘奧能如何獲獎。
今屆東京殘奧會資格詳情:
- 2019年7月7及9日首爾亞洲及大洋洲錦標賽
- 何宛淇奪BC3個人賽及雙人賽(夥拍廖詠彤及謝德樺)2面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