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體制單飛完全不適用於香港



香港體育政策─改變的機遇與阻力(二)
「舉國體制」和「單飛」模式不完全適用於香港

中國網球手李娜。(資料圖片)
中國網球手李娜。(資料圖片)

【讀者投稿】香港特區政府在財政上加強對運動員的支援,某程度上教人聯想到中國對運動員的培訓投資,從運動員的日常生活到參加比賽的基本開支、請教練以至提供訓練場地等全由國家體育總局負責。這種以政府主導的體育政策被稱為「舉國體制」,其在不同年代分別造就了許海峰、李寧、李小鵬、劉翔、林丹、劉璇、謝杏芳及張怡寧等奧運冠軍級人馬。而當局對金牌選手的頂禮膜拜,也得到了《亞洲週刊》研究員李永峰(2011,頁34)的肯定,他指出:「在國家力量掌控體育事業的中國,作為政府機構的國家體育總局,熱衷於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來培養奧運冠軍。」

不過,「舉國體制」的發展模式有數個明顯的缺陷。首先,體制內的運動員大多與社會脫節,不利他們於退役後轉型。無可否認,部分退役運動員能夠撥雲破霧,找到人生事業的新方向,如李寧成為了體育用品上市公司主席、劉璇成為電視藝人等。但一般而言,國家運動員在學習的黃金年齡集中為國家的利益服務,對社會的人力資源需求的資訊掌握不多,「文武雙全」的例子更是屈指可數。前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體操冠軍張尚武早前被傳媒揭發在北京王府井街頭賣藝行乞,而且還有偷竊的犯案紀錄。張氏坎坷的下場,側面反映了在「舉國體制」的陰霾下,運動員缺乏教育的悲哀。而且,在耗用大量公共資源的同時,普羅市民所享受到的成果有限,這與香港體育普及化的大方向格格不入。這正如美國薩福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薛湧在《聯合早報》所評論:

「在『舉國體制』中,運動員是層層選材,七八歲的『好苗子』從小就被關在體校進行封閉訓練,和社會隔絕。這些人中,大部分沒有成為職業運動員,能夠在全國比賽中拿個名次的已經屬於鳳毛麟角,在國際大賽中出頭的更如中彩票一樣稀罕。……至於那些『沒有練出來』的大多數,命運就更是慘不忍睹。也就是說,『舉國體制』戕害了大部分運動員的事業和人生。『舉國體制』越發達,這麼被戕害的人就越多。……況且,『舉國體制』中的專業體育場館和訓練設施,多對社會封閉。這方面的投資越多,民間體育設施的資金就越少。所以,從人才和設施等方面看,『舉國體制』和全社會的利益形成了你贏就是我輸的零和遊戲。」

還值得強調的是,這種發展模式覷準現時商業價值略遜的運動項目,加上運動員比賽贏得的獎金和贊助的金額需與國家體育總局按不同的比例攤分,如在香港硬推類似的政策有可能導致青少年投入體育行業的經濟誘因不足。

其實,為了得到更佳的收入保障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有些中國運動員已獨闢蹊徑,自行聘請教練安排自己的訓練時間表、僱用經理人代自己去處理職業合約和贊助合約等細節問題。桌球手丁俊暉、女網球好手李娜等便是其佼佼者。這種祟尚個人職業化的現象又被冠名為「『單飛』模式」。《亞洲週刊》資深特派員江迅(2011)就此現象解釋說:「所謂『單飛』模式,簡言之,是指運動員擺脫原有的舉國體制,脫離國家隊集中訓練的舊有模式,是運動員自負盈虧的一種訓練和比賽方式。」換句話說,「單飛」模式是按市場的原則運作,惟其亦是體育政策發展的雙刃劍。

在好處方面,「單飛」運動員能按自己實際的需要,聘請最適合的私人教練、私人營養師、私人運動心理輔導師、私人物理治療師、私人陪練等,作出針對性的指導和策略性的部署。在體育水平方面,運動員能定期參與職業比賽,與世界各國的頂級選手同場競技,這對他們的心理質素有不可量估的提升。加上,運動員的比賽獎金與商業贊助的收入有相當的部分不用上繳,故能提高他們積極參與海外不同的賽事的誘因,長遠能增加某個國家或地區在體育行業的競爭力。

但上述提及的開支對很多運動員來說已屬天文數字。要做到自負盈虧,運動員須具備世界級的水平或潛力和不俗的商業價值。而運動員本身的排名、聲譽等亦是能否吸引實力派教練與其合作的關鍵因素。不過,無論在中國或香港,短期內有能力做到自負盈虧的運動員的比例並不算高。換句話說,「單飛」模式比較適用於基礎不俗的運動員身上,然而其對新人發展和發展起步較遲的體育項目的鼓勵性則不大。再者,對於體制派的擁戴者來說,「單飛」的運動員不但大逆不道,而且還在混淆綱目、恣意把個人榮譽凌駕於集體榮譽之上,忽略體育應有的社會功能,例如團結市民、增強社會凝聚力、增加市民對國家的自豪感和信心、提升國民身份認同、提升國家或地區的軟實力等。

如果純以競技層面來說,「舉國體制」和「單飛」模式的運動員各有千秋、各擅勝場。但即使引入兩者之一,亦無助解決香港體育場地不足,對運動員專業身份的漠視,對運動員退役前後進修或就業支援不足,學校與家長不重視學生體育成績等的根本問題。在各方面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如要運動員顧著「為港爭光」,不理自身前途問題,不免陳義過高。 歸根究底,這關乎到政府與各個體育總會、政府與商界、學校和家長與青少年運動員各界的矛盾和理念衝突,須由更完善的機制和更全面的體育政策方能妥善處理。

 

作者簡介:楊庭輝,新力量網絡成員、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研究生。研究興趣包括政治哲學、政治理論和國際關係(尤戰爭與和平)。另熱愛運動,自小開始關注體育青訓,夢想有朝一日香港的青訓系統能與世界接軌。

 

下期預告:青訓硬件上的改善
上期文章:香港體育政策─改變的機遇與阻力(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