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路專欄】踏入豬年,首先祝各位跑友身體健康!飛躍賽道!2019年各項長跑大賽陸續開鑼,相信不少跑友都正磨拳擦(腳)掌,努力創造PB。雖然準備充足,一日未到賽跑,也未能預期身體是否可以撐到終點,途中受傷是常見事,所以「跑步大吉」確實相當重要。
去年年尾我以「潮州姑爺」身份到汕頭參賽,那次冒險在感冒未清下跑人生第76次馬拉松(我絕不鼓勵各位帶病參賽),腳步浮浮,用上最差的時間5個多小時完成賽事,更令我體會到保持健康的重要。
跑步十多年以來,總會有大大小小的傷。早在2005年,第三年開始跑馬,在我首次參加紐約馬拉松前的數個月,腳跟出現痛楚,頂着痛完成賽事,回港看骨科醫生,才知道患上了筋腱炎,要做物理治療,其後數月也跑不了步,心情低落,自此之後,練跑時加倍小心保護。
至於前年第二次跑紐馬,其前的兩個星期跑「苗圃挑戰12小時慈善越野馬拉松」最後5公里膝蓋痛,因此兩個星期也不敢動腳,帶着誠惶誠恐跑紐馬,直至30公里時,膝蓋又感到痛楚,幸好最後都能完成賽事,兩次紐馬也是帶傷完賽。
最深刻的受傷,要算是2009 年與跑友們第一次組隊參加的樂施毅行者。賽事要求全隊4 名成員於48 小時內完成全長100 公里的麥理浩徑,當中須跑越23 座山,總攀升高度超過4,800 米。
就在比賽前3 星期,當時我雖戴着太陽眼鏡在陽光下跑,當跑入樹林之際,眼前突然一黑,腳下一滑,絆着地上盤踞的樹根,嚴重扭傷了左腳踝(拗柴)。距離正式比賽只剩3 星期,只能迫着暫停訓練,好好養傷,積極看骨科醫生接受治療。到比賽前一天,還在接受第13 次物理治療。比賽當日,落山差不多是逐步下行。在不斷祈禱下,小心翼翼的走過100 公里。那天雖一直擔憂,但後來發現我竟比兩位平時跑得快且較年輕的隊友還要快,而全隊在24 小時完成賽事,成績更位列首15% !
其實是否容易受傷,亦有先天的因素。據《紐約時報》報道,日本順天堂大學研究員Noriyuki Fuku曾研究深受香港跑手歡迎的「市民跑手」川內優輝的基因,發現他的運動基因ACTN3能令他的腿部肌肉結實,減少肌肉受損、提升復康進展,以至減低受傷風險,從而提升他跑步的效率。
假如沒有川內的先天優勢,後天亦有些方法可以彌補。世界馬拉松一哥Eliud Kipchoge就分享他的保健貼士──多做伸展運動。年紀愈大、經常操練,或多做高強度運動的跑手,多做伸展運動有助減低受傷的機會。
我的家庭醫生、自身亦曾在香港及東京跑馬拉松的許君恕醫生,亦經常提醒我要有充足的休息,尤其是我「操」得特別頻密之時,不然,很易「中招」。近日流感大爆發,各位務必注意身體,避免感染,更切勿帶病跑步!
在豬年,期望各位跑友身體健康!Long may you run!
文:張樹槐 恒生銀行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監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