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訪】香港,這個在地球上只有一個小點的城市,近一年來屢屢在國際新聞中出現,從社會運動到外國向香港借鑒防疫方法,香港人的確讓人引以自豪,香港的青訓足球運動也同樣如此。在港居住了三年半的英籍足球教練Samuel Bensley(Sam)為香港足球總會精英發展教練,他也帶著一顆香港心,孕育出不少港腳球員。
初來香港擔任草根足球經理的時候,他為之驚嘆:「香港的球場可以與市區這樣近,與鬧市相距不到10分鐘步行距離,就有10個連續球場,相信是全世界獨有。」Sam說的是跑馬地球場,當時的工作就是每天去不同球場觀看各區隊與球會訓練。到來香港前,Sam在北京已待上3年,對亞洲已有基本認識,而且他覺得香港像英國,很快已適應香港生活。
Sam盛讚香港足球U13青訓工作做得不錯,「U13(13歲以下組別)的訓練與世界級別距離不遠。」但他分享英國足球總會的一句話「Better education better football」,英國足球相信體學相長,球會以至國家隊的青訓都有專責部門為球員補習,以平衡學習和運動。但英國球會普遍會用mentoring(指導)多於tutoring(補習),在球員於功課學習上有困難時給予提示及協助。但礙於香港本土重學業的學習文化,青訓走到青少年階段就會流失不少球員。
從文化背景不同,英國與香港的足球學生也有差異,因而令教學方式也有不同。Sam謂:「英國足球小朋友自小以職業球員為學習前提,大多能夠自律,教練多用引導方法,誘導他們思考自發找出問題再解決。相反,香港小球員學習模式偏向直接,教練也要花心機在教學上,如何令他們集中、專心、守紀律,要用不同方法去刺激他們學習。」
Sam曾負責地區精英計劃,主要安排香港球員與曼聯青年軍交流。「那計劃是由香港派出港隊青年軍與地區精英球員參賽,對手有廣州及曼聯青年軍,合演一場四角賽。」地區精英是由香港18區經選拔後挑選出來的25位球員。「他們都是未經琢磨的鑽石,他們過去或許曾落選港隊,又或差一點就能入選港隊。透過那計劃把這班地區精英聚在一起,讓他們從集訓中得到成長。他們當中今天已有人成為港腳一員。」作為主教練,令Sam最為興奮莫過於看著年青球員「經琢磨後變成鑽石」擁有成就。Sam教授過的學生中,鄭進泓、張哲恆、鄭俊毅、黃獻中和楊紫彬也正走上職業足球員的路。
宏觀目前香港青訓系統,Sam認為還要花上努力去追上世界步伐,重點要改善教練質素和球員的比賽機會。「教練有責任要留意更多細節,學習更多才能因應每個學生需要因材施教。小球員階段以玩樂為主,觸球時間會很多,戰術在這階段是其次,目的為改善學生對足球的心態,不是為勝利而學習。同時,也要讓本土球員有更多外出對賽機會,眼光不止放在本土,而是應放眼世界。」
延伸至香港足球要進步,香港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論球員體能、營養、場地,以至球例,每一部分都是環環相扣,需要一同進步才行。」今年初提出的「香港2034計劃」表示會以香港標準訓練陣式4-3-3用作青年軍訓練,Sam並不完全認同:「陣式只是數字上的變化,球員在青年階段應著重基本功,嘗試不同位置,從中找出一套最適合香港的打法。如巴塞的小組滲入,皇馬的快速反擊等。」
可惜的是,港隊近月訓練已因疫情關係而暫停,Sam亦不被足總續約,將於今個月底後離任,Sam對香港足球的抱負留有遺憾,他坦言對前路有很多未知。但人生活著就必須面對許多無奈、人際關係、勞苦、爭執、離別、變故、失去等。就如香港人一樣,我們有時會退縮,有時或會做得過火,但我們都需誠懇面對,將沉重的事轉化成力量,再重新上路。
筆者衷心感謝Sam在這段日子對香港足球的貢獻。
教練資格:亞洲足協A牌、歐洲足協B牌
香港足球總會精英發展教練、前草根足球經理、香港青年隊教練
文、圖:黃梓(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