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訪】「如果連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都堅持不了下去,還怎能在其他事情上有所成就?」剛剛於過去香港超級工商盃中帶領港隊晉級四強,兼以「三分雨」在五場賽事中的四場得分「20+」,這位現時效力甲一球隊永倫的李琪,籃球生涯雖比別人遲起步,但憑著對籃球的一份堅持及熱誠,終於從昔日的板凳走到場上,從配角變成今天的主角。
「前面太多人選擇了放棄,但我就同自己講要堅持。」—李琪
香港男子籃球隊去年重新組軍,27歲的李琪近兩年成為港隊入選名單常客。上周超級工商盃一役,在主場出戰強雄下表現技驚四座,首仗後備入替仍能攻入26分,連續多天成傳媒追訪對象。在甲一班霸永倫曾任「綠葉」球員的他,也笑稱不介意自己成名遲,因為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贊同,才能令他今天自信地披上港隊正選的球衣,成為球壇的焦點。
中學時受到體育老師、亦是前甲一球員何隱儒啟蒙下接觸籃球的李琪,直言是籃球令他找到自己的方向:「當時個人其實無咩目標,但愛上籃球後,就用盡所有時間去令自己進步同打得更好。」身高1米76的他,身體質素可能較「輸蝕」,但李琪卻懂得抱著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雖然當時唔會知道在籃球場上努力後會唔會有成果,但我都仍然會盡力去做,起碼唔會後悔。」
理想是,能把自己喜歡做的事變為職業,但現實是,在香港選擇當運動員的人卻少之又少,何況連家人都不支持:「中學時何老師跟我說,讀好書入到大學,就可以24小時都打波。」因為一句話,一個目標,令李琪兩度放棄於球場上表現自己的好機會。「16歲那一年因為會考放棄入Nike League,到A-level的時候連全國高中籃球聯賽都沒參與。」李琪直至高考後最後一年適齡參加Nike League,最終奪得三分王,亦同時讓他萌生要當體育老師的念頭,希望於較穩定的上班時間外,放工後可繼續出席球會練習,延續球員生命,同時望像何隱儒老師一樣,以生命影響生命。
效力過甲二球隊星島,當過甲一遊協及超敏的主力球員,直到2011年選擇加入永倫,原因簡單直接,運動員生涯很短,想趁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去到最盡,沒料卻換來很多反對的聲音:「身邊10個有9個朋友都同我講,在二線球隊做主力有得打,點解要去一隊要坐板既隊?」唯一贊成他轉會的,就只有當時的女朋友,「第一個支持我嘅,就係佢,佢同我講有得試點解唔試,自己亦都唔甘心。」在李琪籃球生命中願意無條件支持,李琪當時的女朋友,也就成了今天的李太太。
後備的壓力
初入班霸球隊永倫後長當後備球員,李琪亦要面對朋友間「好言相勸」的壓力,但他強調一直堅持的原因單純是源自他對籃球的一份執著:「因為前面太多人選擇了放棄,但我就同自己講要堅持。」於永倫的第一年,在球隊中沒多少出場機會,卻有幸代表香港事隔十年出戰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世大一役成為他繼續走下去的的最大信心:「那年真的大開眼界,跟我們同組的四隊對手都屬歐洲國家,我好記得當時雖然每場都約輸30多分,但自己平均每場都有『20+』進帳,平均有4、5球3分波,連一些歐洲教練完場後都走來稱讚我的射術,由這個比賽開始覺得自己無論經驗和技術都開始有進步,以及對自己有了自信。」他又憶述2014仁川亞運會上對戰科威特的賽事:「完場後對方教練走來問我是否職業球員,好奇為何我的準繩度咁高,被肯定的感覺好快樂。」
不過在永倫的頭兩年,也是李琪預料之內的難過。作為甲一籃壇班霸,李琪在永倫比效力其他甲一球隊更難向上游,連取得當後備的資格也不容易:「當時目標就是可成為比賽場上的12人之一,我知道要把握難得上場時的表現,所以每次練習都會用盡100%的力,雖然每次練完都會成身痛,但捱過了第一年就好過多了。」
由第一年5分鐘的出場時間,至第二年增至10分鐘,到第三年開始有機會打正選,李琪慢慢兌現對自己的承諾:「恰巧那年隊中部分主力都受傷患影響,所以就有個機會上去打,到去年前加拿大國手泰那Tyler加入後就做回第六人。其實我唔介意自己既位置,又或是遲比人認識,因為我相信有實力的始終一日會得到認同。」謙虛的他更謂言近年自己於港隊能擔上主力,亦歸功於從泰那Tyler身上獲益良多,特別二人經常一起練習射球,從中模仿他的射姿,大大提升了這位「三分王」的準繩度。
同期出道的甲一南華羅意庭於早期已成名,更到國內踏上職業籃球員的路,若有機會重新選擇自己的籃球命運,李琪笑言自己還是會選擇循序漸進打出名堂:「人是不會懂得珍惜太容易得到的東西,當你滿足就會一直停滯不前。」現職體育老師的他,每星期都會至少兩次跟他的學生一起晨操跑山,除了要維持「最佳狀態」外,希望助永倫於甲一繼續爭冠外,亦盼與港將領軍港隊於未來大賽繼續有所突破;另一目的就是希望用籃球去影響學生,告訴他們只要肯努力,凡事都可成的道理。
李琪亦寄語年輕球員,要捉緊得來不易的機會,即使香港只有業餘籃球員,但如果真正喜歡籃球,就應當用一個正確的態度去對待每次練習以至比賽。也許要像李琪一樣,由寂寂無名,變為「三分成名」,需要的,就只是一些老掉了牙的話:堅持、努力、再堅持。
文:Diamond Kwok
圖:徐飛(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