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傑|體路專欄】體育為什麼是犧性品?



basketball_jingyin20160504_02【體路專欄】回想7年前,是小記會考放榜的大日子,那年看見同窗一個一個升讀原校,但早知不是讀書材料的我卻只能拿著13分的成績單四處叩門,為的只是一個中六學位。雖然兜兜轉轉最終仍讀不上中六,但在當年的學校面試中,有一位老師的說話倒令我非常深刻。

小記球技雖不精湛,但熱衷籃球的我幸運地中學時亦曾是校隊成員之一。還記得那天的面試,該校的負責老師看見我在「活動履歷」一欄上填了「籃球隊」三字便問道:「如你升上中六會否繼續打校隊呢?」至於當時我沒有想太多,亦沒有懷疑過她這問題背後的原因,只是忠於自己地直言:「會,我很喜歡打籃球。」但結果,那位老師聽見後沒把我取錄,最後只是皺皺眉地說了一句:「我們學校希望學生專心讀書,可惜香港無NBA,否則你定會有一番作為。」

事隔多年,如果你問我有沒有為當年感到氣憤?我會肯定答有!但我不是怪那位老師不取錄我,我只慨嘆她真的道出香港體育發展的悲哀一面。其實香港有沒有如NBA的職業聯賽並不重要,只可惜為何每當談及學生前途之際,運動發展總要成為犧牲品?

我明白在香港這個功利社會下,很多家長們都想望子成龍,律師、醫生、商家都是他們由小到大向子女灌輸的理想職業,至於看見運動員在香港「搵食甚艱難」的情況下,大多家長根本不會期求子女、甚至反對他們於運動上的發展。的確,香港做運動員確是艱難,就以籃球為例,香港沒有職業聯賽、沒有政府資助,即使打到最高水平的甲一聯賽,球員也是球場辦公室兩邊走。年青人在這環境下談籃球夢?大部分人都會把他/她看死。

但是否因為沒有「錢」途就要讓同學們放棄運動上的發展?

或許大家能看看台灣,當地現時的籃球聯賽SBL同樣是半職業制,在台灣打籃球同樣不會賺大錢,但為何當地的高中籃球HBL仍如此受重視,甚至連政府都積極推動?原因很簡單,全因籃球從來不只帶來金錢利益。人與人之間的團體合作、刻苦訓練時所需的堅持、遇挫敗後再站起來的勇氣⋯⋯這些事你不會從書上學到,但卻能夠在熱血的籃球比賽中體現出來。正如前體育主播伍家謙近期的報章專欄說到,「體育新聞就如一份飯後甜品,即是缺少了也是可以的。但這頓飯就變得不完整,在長期飲食失衡下,會導至營養不良。」我相信不止是體育新聞,如果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放棄運動的話,同樣也是會「營養不良」。

所以,同學們,別讓自己的學界生涯後悔,請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

文:蘇子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