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運動員的人,背後有什麼故事?



VienTsang_20160828-1

【讀者投稿】奧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剛剛閉幕,一眾香港健兒於今屆賽事雖未能奪牌而回,但當中表現出的拚勁及體育精神,仍在大家心中揮之不去。焦點背後,其實每一則關於運動員的新聞都有體育記者的身影,多得他們的採訪及分析,香港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才不至淪為一個號碼或簡單一個成績,而成為活生生的故事。然而,大家對這班處身「幕後」 的人又是否感興趣呢?【今次,這句「加油」屬於你-- 記錄香港體育記者的故事】計劃(下稱計劃)策劃人曾詩敏(Vien)曾經是本地全職「體記」大軍一員, 希望是次展覽能成為大眾認識本地體育記者的入口,往後讀到每一則體育新聞時,記得內裡除了運動員的血與淚外,亦有記者的汗水滲在其中。

Vien愛好體育,興趣使然,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報章及電視台任職體育記者,自此與這個被稱為欠經濟貢獻的範疇結下不解緣。入行不久,初出茅廬的小妮子即發現處身這個行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多得嚇死人。舉例說在報館,因為資源所限,體育記者通常兼任攝影師,採訪時一邊透過相機觀景器捕捉精彩鏡頭,另一邊則把重要的資料記下,這種一心二用已屬最低標準;即使在資源相對充裕的電視台,體育組記者亦要兼任主播,很多時「一條龍」包辦編、採、讀等步驟。這些行內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操作,對Vien產生了很深的印象,加上受到不少前輩行家口耳相傳的小故事所啟發,令她當時已立心為這班體育記者建一個舞台,「以前聽他們分享採訪時遇到的許多趣事,就一直覺得他們故事也值得被記錄,所以產生這個想法,希望可以credit他們。」雖然她今日已經離開全職體記工作,成為獨立工作者,然而這個計劃一直在她心內發芽,至今年覺得時機成熟便決定把之實行。

VienTsang_20160828-2
是次受訪的體育記者年資各有深淺,對這行業的體會亦不盡相同, 但共通點是都非常熱血。(受訪者提供)

作為整個計劃的頭炮,Vien訪問了老中青三代不同年資及崗位的體育媒體工作者, 包括大家熟悉的前體育主播伍家謙、本地體育網站《體路》創辦人徐嘉怡及徐飛及資深編輯朱凱勤等。各人在影片中分享他們生涯當中的趣事與體會,內容有笑也有淚, 記者無意在此「劇透」, 因為這些故事必須由當事人親自說出才能體會他們當刻心情。 Vien採用多媒體的方式去表達,除了讓觀眾更直接體會受訪者的心情外,也便於吸引大眾的注意:「一開始也有想過用文字等方式去記錄這些故事,但可能只引起行內小部份人士的注意,最後決定選用多媒體方式,希望可以吸引一些對這個題材比較陌生的觀眾。而且用影片去表現受訪者的故事,亦會更為立體。」

展覽為期約一個月,但Vien直言不想體記的故事就此結束,甚至坦白承認內容未臻完美,但仍希望以此作為一個入口,引領更多人理解體記的工作,未來甚至考慮以紀錄片或電影等方式將題材延伸,以擴闊受眾層面。

早前有電視台決定於新聞報導時段刪去體育環節,每次有突發大事發生,體育亦往往是首個被「開刀」的對象,足證在一些決策者心目中,體育新聞確非必要。惟即使面對「縮版」及「cut卡士」等冷待,一眾體記敬業樂業的精神,亦是Vien想傳遞給大眾的訊息,「當年入行後發現反差很大,發覺體育新聞雖然永遠被視為雞肋,但組內的人仍然非常熱心。聽前輩如何費盡心思去採訪,我就自愧不如,他們往往付出百份之二百的努力去做好每個採訪。也曾經在我跟其他行家討論何時轉行時,卻有人告訴我,自細的夢想便是成為一個體記,我對這句說話的印象真的很深。」

VienTsang_20160828-3
計劃策劃人曾詩敏(左)、監製兼設計郭佩彤(中)及導演麥子釗( 右)希望大眾能透個是次展覽更明白體育記者的工作。(Kathy Wong提供)

「做體育我們有四個角,包括運動員、觀眾、媒體及市場,大家相輔相乘,各有互動才能成事。」 Vien客觀點出體記在體壇上所發揮的作用。今屆奧運,由張家朗殺入花劍16強,到「黑妹」葉姵延奮戰出局,再到獎牌希望李慧詩意外「炒車」無緣奪牌,一眾香港健兒的表現緊扣700萬人的心,背後正正多得體記從中穿針引線,整個體壇才得以運作。其實本地很多體記雖然因工作才結識運動員,但與他們的關係卻遠超過「工作」, 很多深入的訪問及分析是靠多年與對方交心得來的,絕非一些只在大賽時才現身「抽水」和「忽然熱血」之輩所能及。事實上,體記的作用或者不止於此, 他們甚至在不知不覺間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影響力,成為運動員堅持的動力。像Vien曾在奧運比賽前透過facebook訊息向過去訪問過的香港女子花劍代表連寶香打氣,那時還怕因對方已忘記自己而見外,豈料獲對方回覆「點會唔記得你。上屆第一次打奧運無乜人識我、無乜人採訪我而你是第一個,所以我一定記得你。」 這一來一回的對答或者正反映記者的體育工作的意義。

看畢整個展覽, 記者想起已去世的香港知名政治人物司徒華生前的一番話,「成功不必我在,功成其中有我」。 這或者就是一群香港體育記者的寫照,他們大概都不介意身處幕後,僅化身文章上的一個byline,但請大家以後每次讀到體育新聞時,記起有一班人在背後與運動員同喜同悲,默默努力。

文:杜小明

圖:Kathy Wong、受訪者提供

 

【今次,這句「加油」屬於你--記錄香港體育記者的故事】計劃

策劃人| 曾詩敏 Vien Tsang

導演|麥子釗

監製/設計|郭佩彤

計劃第一步--展覽

(與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及MC³@ 702創意空間合辦)

地點|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賽馬會教學樓7樓MC³@ 702創意空間

日期|01/08-03/09/2016(星期日及公眾假期關閉)

時間|10: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