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香港代表隊於今屆殘奧會奪得2金2銀2銅,確實是可喜可賀,但其實這獎牌總數是歷屆第4少,我在較早前的文章提及,世界各地政府投放在殘疾人士體育的資源愈來愈多,令整體競爭水平大幅提升,所以絕對是對香港殘疾人士體育發展的一大警號!
對我來說,這屆殘奧會帶給我的,是更多的反思,接下來想藉此文章分享一下我的見解及想法。
殘奧「越嚟越難玩」
香港隊今屆殘奧會分別在游泳及乒乓球項目中奪得1金1銅,表現算是滿意,但這兩面獎牌的爭取過程得來不易,好像游泳項目男子200米自由泳首3名的成績都是1分56秒,男子100米蛙泳首2名游出1分06秒的時間,其他項目進入決賽門檻亦相應提高了不少。乒乓球女單方面,今屆入選的球手實力都非常接近,加上他們有針對性部署,令香港隊在比賽的過程都變得更加吃力。
別忘記智障組由重返殘奧正式項目到現在,只是6年的時間就已經有如此驚人的進步,加上各國看重殘奧「含金量」高,日後必定會投放更多資源及加強當地殘疾人士體育發展,培育更多優秀殘疾運動員,除此之外,部份國家已經實施殘疾人士體育全職化,為運動員提供各種支援,令他們可無後顧之憂專注訓練,成績就更上一層樓,達成衝擊殘奧世界紀錄及染指獎牌的目標。
各國「新貴」湧現
最讓我反思的一點,就是各參賽國家及地區都有很多強的「殘奧新貴」加入競爭行列,部份更加是有力進入殘奧前8名,甚至是奪取獎牌,反觀香港隊,最大的問題就是單靠上屆奪得獎牌的運動員做骨幹,青黃不接的問題相當嚴重,更明顯的是香港隊在各方面的發展未能跟上世界步伐,以致在殘奧會優勢正逐漸下降。網媒「香港01」的報道中,輪椅劍擊運動員余翠怡的一番話正正是表達了以上的擔憂。
「我們3個 (余翠怡、陳蕊莊及梁育榮) 12年前首奪牌,現在再次同樣得到榮譽,不是我們超卓,就是有青黃不接的問題;還有,當中國、烏克蘭等隊伍已轉為全職訓練,如想港隊在殘奧仍有一定成績優勢,那在此方面是否也要有改善呢?」 – 余翠怡
個人認為,要解決以上問題,政府、體育總會都需要現在開始進行檢討,我有以下想法,各位可不妨參考一下:
殘疾人士體育「全職化」:現時香港殘疾體育並沒有全職化這個概念,令運動員要為自己的生活開支而擔憂,甚至放棄運動員生涯,這些情況在智障運動員更為明顯。倘若實施殘疾體育全職化,除了可以讓現役運動員無後顧之憂,幫助他們提升成績外,還可以作為一個誘因去留住這些優秀的運動員,甚至吸引更多新血加入,所以香港政府及體育總會不要浪費了今屆殘奧會香港隊取得獎牌的良好勢頭,讓更多人覺得成為運動員是殘疾人士的另一條「出路」!
殘疾人士體育「主流化」:這個可以分為「比賽主流化」、「訓練主流化」、「政策主流化」三種。
「比賽主流化」 – 建議香港的殘疾人體育總會與各單項體育總會進一步深化合作,參考中國香港賽艇協會推廣展能賽艇(上圖)的發展模式,並於部份本地單項體育賽事中加設殘疾人士而設的比賽項目,一方面可吸引更多殘疾人士參與,擴大吸納人才的途徑,另一方面亦可向大眾推廣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倘若賽事獲得國際殘疾人奧委會認可,更可以免除香港殘疾運動員舟車勞頓,往外國參與當地賽事的煩惱。
「訓練主流化」– 由於殘奧會的水平越來越高,訓練主流化就顯得更有需要。我承認這種模式需要極多的計劃及配合,但其實這種模式早有先例,早於1999-2001年期間,香港智障人士體育協會游泳隊曾經保送幾位能力最好的隊員(包括本人)跟隨香港業餘游泳總會的青年軍一起訓練,跟隨他們訓練後,整體成績有所提升,更有4名男泳員達標,代表香港出戰2000年悉尼殘奧會,並於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中取得第5名,除了成績進步,亦有機會讓主流泳手與智障泳手互相學習和交流。
「政策主流化」– 2016年里約奧運後,特首梁振英提出全面檢視香港體育政策,這是最好的機會讓殘疾人士體育項目的政策與主流精英體育項目接軌,包括香港體育學院對全職運動員的支援、精英運動員訓練資助金額、設立殘疾運動員(特別是智障運動員)的就業及教育計劃等等,全面協助殘疾運動員在之後的國際賽事中更上一層樓。
你們的支持及意見:政府現正就「香港殘疾人士體育政策」進行諮詢,有關顧問研究報告可於民政事務局網頁(www.hab.gov.hk)下載,市民可於11月4日或之前,以電郵(habrs@hab.gov.hk)、郵遞(香港添馬添美道2號政府總西翼13樓民政事務局康樂及體育部(1)政策支援及撥款事宜組)或傳真(2802-0252)方式提交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