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出家的港籃」- 淺談亞錦賽後香港籃球發展方向(一)



論戰篇(二) 「半途出家的港籃」- 淺談亞錦賽後香港籃球發展方向(一)

香港男子籃球隊在本屆亞錦賽上表現達標,得到了十強之一席,雖然是因小組中球隊退賽而得以小組第三名出線,但各球員在比賽中的積極態度及永不言棄的精神,足以令人欣賞,而且,隊中大部份球員正值籃球員的黃金時期,無論在球技及戰術意識上已漸達成熟,我們可以再期望香港隊的表現更上一層樓嗎?甚或是整個香港地區的籃球水平繼而提升。

basketball_fongsingyee

走向「職業」,可能還是不可能?

香港籃壇最高水平的甲一組賽事只處於半職業業餘的狀況,甲一組的球員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球隊支付車馬費或基本薪酬,日間以籃球教練或其他副業維生,以助遷就及安排訓練的;二是日間需工作的球員,他們大部份均選擇政府工作,包括消防、海關或懲教等職業,其次三是學生球。因此,未必所有球員均能投入較多的時間去訓練,因為生計的關係,我於球壇中見過不少擁有潛質的球員,因學業完成後投入社會工作的關係,未能投入於訓練中而失去動力,再沒有進步而被淘汰。

走向「職業」? 不可能。暫由於商業贊助不足或系統性的問題,對此我沒有期望,我反而著筆談談於早年引入外援的方法,是否能真正提升到球員水平? 我對此有絕對認同的態度,我於十六歲首次參加甲一組賽事之時,便是甲組能引入外援之時,曾以註三出二或註二出二的方式,讓球員引入外援。

如果一個華人球員,每次訓練都是與高水平的外援作對抗性訓練,假以時日,華人球員的技術水平及心態上一定得以提升;如以往的威立隊、海裕隊等出色的球隊,大家記得嗎? 十多年前的年輕球員,整批球員打造了黃金十年的籃壇風光日子於近數年才退下來,不就是早年得因於外援的比拼,強度高及對抗性強的訓練下,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傳奇球星?

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外援的駐隊,事實上對香港本地球員在出場時間及表現機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良性競爭是需要的,這是比賽競技的本質之一。大家可見到早於兩年前我任教超敏時的賀斯福,這名優秀的本地洋人球員,當年完成球季後,即時被其他球隊極力羅致,便可理解外援更影響勝負之分野。

20130719-basketball05

「半途出家的港籃」

另外,近年香港籃壇積極尋找外國教練來港執教甲組或其他組別的球隊,國藉有台灣及韓國的。我對投放資源聘請國外教練來港任教,極之支持;在球員上,我相信對受教的球員們在思維上及訓練模式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衝擊及啟發。而在教練上,可以藉其訓練方法及模式加以參考及利用外,更理想的是,發展出一套屬於香港球路及風格的打法。

但可惜是教練在港只執教於球隊的比賽時期,需著重比賽的表現,球員在其身上所學的有限,何況是球員身上己有一定程度的風格及技術水平,改進並不容易;像一隻杯己載了不少水一樣,再能注入的水已不多。正因如此,如外聘台灣或韓國的教練由青少年時期開始訓練我們的青年軍或小學生精英隊,或許,下十年香港籃壇黃金梯隊會有不同的球風及風格呢?

下一章,由青訓系統及教練培訓層面再說起!

 

希望種子籃球亞洲召集人
FIBA國際籃球總會註冊教練、香港籃球總會教練及培訓小組委員、
香港學界體育聯會籃球訓練及甄選小組委員、香港教育學院女子籃球隊教練、
前香港男子籃球代表隊成員(1997-2007)

梁國成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