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不離三父女】印度運動片對香港人的啟示



《打死不離三父女》電影劇照

【讀者投稿】《打死不離三父女》8月剛在香港上映,故事講述一個父親瑪哈維培養女兒們成為摔跤運動員,真人真事,成功的路所經歷的故事,當然更涉及印度社會,怎樣顛覆女性在社會中之地位與價值的題材。革命式的故事故之然引人入勝,但政府對運動發展不重視,女性地位低微的情況,不限於發生在印度,但在這種 “character” 最出的國家下的電影,確實對於議題的展現絕對更淋漓盡致。對香港人來說,有些對白是不會發生,但不代表那句說話/價值觀不存在。

女性於公平競賽上的不公平
要說起深刻的畫面,就想起大女兒 Geeta 第一場比賽,選了體格最強壯的男生來對戰。場內的評判在臨開場時對男孩說:「請輕力一點,對手是個女生」。在運動場上,女生多被人輕看為弱者,而該競賽裡最終也無法將運動的精神呈現。這在休閒的比賽中更為常見。有些男生遇見可能比自己弱的女生,很自然會禮讓,因為在公平競爭的層面上沒什麼光榮可獲取,而禮讓就是 gentleman 的表現;但當男生遇見可能比自己強的女生,亦更加會傾向禮讓,因若然有公平的較量,有些男生可能更加接受不了在女性面前成為弱者,而不盡全力的「讓你」會成為很合理、很安全的對待方式。這是對公平競賽的不尊重,以和諧為名的歧視。

執迷不悔的恆常
另一個是電影對執迷村民的描述。自男主角 Mahavir 和太太誕下第一個女兒後,那條村的人也立即成為了生男生的專家,各訴他們不同的方法,餵黑牛要禁慾 blablabla 然而他們最後還是生了3個女兒,村民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執迷,更多的是「他們一定是沒有做對我所說的方法吧」,非常可笑,也非常寫實,說是迷信也許叫很多不擁有住何宗教信仰的人劃清界線,但若以思想錯誤為形容詞的話,就不難察覺,現實中,很多人都掉進了相同的陷阱,當解釋某些事情的成功或失敗時,都只是傾向於某些他們所相信的原因。

勇於挑戰就是運動員精神
在故事描述男主角的時候,我也有過一陣子的疑惑,例如太太說到她不能為男主角生男孩子的時候,他表示其實他也會很疼愛女兒們,(我心想印度的大男人不是都把女兒當貨物嗎?是吹牛的吧。)只是為什麼這個人會想像要把女兒的命運改變?當然,我明白,事實上為人父母都應該會愛惜孩子。但當初他從沒想像過女兒可以幫他實現人生夢想的,只是一次事件,他看到女兒的天賦後,也決定要訓練女兒時,他所做的都是不惜一切的傻事:要求妻子停止她們的家務,為營養的原因,違反了習俗而堅持為她們煮雞肉,在重要比賽訓練時向學校要求請假2個月,讓女孩子穿短褲,剪短髮跑步,報了體重級數更高的比賽,不理會別人的嘲諷,辭工,幾乎所有都是挑戰權威,顛覆社會現況的事。

當然日後證明了一切所付的都是值得的。但看到以上的情節,想到未免太完美了吧?是主角威能,還是倒頭來讚頌父權?有這樣的特質,難度就是因為他是主角,所以是要特別,所以就是與人不同嗎?說是夢想,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對「堅持」抱一種堅持的想法。要解釋一個鄉村男人如何擁有如此前衛的想法與勇氣的原因,根本沒法子訴諸學歷,而我更偏好由他運動員的身份去解釋。

一開始的一幕也有很重要的鋪陳,他曾是一位運動員,是全國冠軍,但遺憾未能有機會讓他好好發展自己熱愛的運動,但他所經歷的,就注定對其日後的價值觀,發生改變。他沒有因為自己是不幸時代的受害者而拒絕成功,他沒有因為自己沒有做到而叫人放棄相信。你試過但好像走不通的路,還鼓勵人去,這是很少人可以做到的事。相反,他清楚明白,運動員所缺欠的是什麼,就這樣為女兒一點一點的預備。

一個傳奇要誕生,當中不可欠缺的元素,就是偏好,就是不公,就是逆境。傳奇也令故事變得吸引。但以個人層面而言,錄鍊就是不斷找一個對自己有壓力、有抗衡的處境練習,而一個人習慣鍛練,體力上習慣了,思想上也不可能沒學上。故此,男主角能夠擁有過人的前瞻與智慧,離不開運動的經歷對他的影響。

男主角的講道理對白不多,以眼神和旁述交待了不少,在透過兩位教練的描寫,也讓人看見電影要表達的訊息。國家體育學院教練與男主角在策略上的衝突,在電影裡成為了後期的張力,兩者最大的分別恐怕都不是因為技術的問題,而是目標的問題。教練根本就不相信 Geeta,或是相信印度的運動員可以拿到國際獎項的,如此的想法,也就註定失敗。而爸爸教導女兒的,不是最新的技巧,但卻是到位,針對性的,但最重要的是由始至終,目標不變,就是要成為世界的冠軍。

究竟我們現在做的,所爭取的,是以哪一個作為目標?成功需要極致,目標與目光也決定了我們可以走一條怎樣的路。

作者:徐杜比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