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 全運獎牌運動員獲352萬獎金 李慧詩今年再返校園



【體路專訊】在剛過去的台北世大運及天津全運,港隊運動員分別拿下2金2銅及2金7銀7銅,先後寫下香港代表團在此兩個綜合運動會的最佳成績。一眾港將的付出亦獲得肯定,在今日(27日)於體院舉行的頒獎禮上,他們獲頒發共352萬獎金,其中成績突出的單車隊更獲138萬再次成「大贏家」。

港隊在上月底的台北世大運奪得2金2銅,在緊接上演的天津全運,更破天荒掃走14面獎牌,獎牌數目較上屆多逾一倍。「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今午於體院舉行頒獎禮,向22名取得佳績的港將頒發共352萬元獎金(見下表),並由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及體院主席林大輝親自頒贈支票。

全運男子重劍個人銅牌得主:方凱申
全運男子個人公路單車計時賽銀牌得主:張敬樂
全運女子爭先賽及凱林賽銅牌得主:李慧詩
全運男子個人型銅牌得主:洪皓崴
世大運女子太極拳/太極劍全能銅牌得主:莫宛螢(左)

大部分獲嘉許的港將均有出席,吸引數十名傳媒採訪,不過個人獨得100萬獎金的「小美人魚」何詩蓓,則已抵回美國開學,網球男將黃俊鏗、馬術雙姝蕭穎瑩、黎嘉怡亦因事未能出席。

香港單車隊
全運女子麥迪遜賽金牌得主:楊倩玉(左)、逄瑤(右)

向來是獎牌大戶的單車隊,包辦香港代表團於全運的其中7面獎牌,一眾「車神」獲頒共138萬。剛戰畢亞室運的「大師姐」李慧詩(Sarah),曾表示今趟回港會和總教練沈金康商討前程;今年才剛完成香港教育大學學士課程的她,今日率先透露來年其中一個新方向:「接下來會繼續學業,其實在這個9月已展開另一個學士課程,希望繼續學習不同知識。不過暫時不透露主修科目,大家很快就會知道。」

下月起將會上演共5站的場地單車世界盃,Sarah稱暫不考慮參與今年餘下比賽,不過總教練沈金康則直言意屬「女車神」出戰世界盃。沈金康續指明年亞運已經落實賽項,將不設港隊的拿手項目麥迪遜賽,但加設捕捉賽等,他形容是時候著手備戰:「只剩下不夠一年,接下來的亞洲盃、世界盃、世錦賽等,都是為了明年的亞運作準備,包括李慧詩在內,教練團會和每個運動員單獨溝通,再為團隊衝擊亞洲定下整體的計劃。」

男將梁峻榮在全運穿金戴銀,打破前「亞洲車神」黃金寶的單屆獎牌紀錄,獲頒42萬獎金。獲父母到場支持的「肥榮」,表示已邀請單車隊上下今晚到家裡燒烤慶功,並希望下次會有更多隊友一同上台:「雖然亞運新增捕捉賽,但自己仍會專注在全能賽和團體追逐賽。希望未來減少『兼項』,讓出更多機會予師兄、師弟,最好下次整隊單車隊都能一齊上台!」

至於連續出戰世大運及全運的「飛魚」杜敬謙,回港休戰約兩星期後,本周六將出戰在維園主場上演的短池世界盃分站。杜敬謙在世大運及全運均身兼多項,成績卻未如理想,他指今次世界盃將專攻強項100米自由泳、100米及200米混合泳,誓延續今年世界盃每站皆有牌落袋的佳績:「這兩星期在港調整,不用比賽,整個人也不再疲憊。目前也是如常訓練,以輕鬆一點的心情比賽,自己向來在短池賽事的成績較好,希望到時更多香港人入場支持!」

香港武術隊
香港武術隊
香港網球隊
香港空手道隊
香港劍擊隊

港隊獎牌運動員獲「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現金獎勵如下:
第29屆世界大學運動會

項目

賽事

運動員

成績

獎金(港幣)

游泳

女子100米自由泳

何詩蓓

金牌

500,000

女子200米自由泳

何詩蓓

金牌

500,000

網球

男子雙打

黃俊鏗/楊柏朗

銅牌

200,000

武術

太極拳/太極劍全能 莫宛螢

銅牌

100,000

第13屆全國運動會

項目

賽事

運動員

成績

獎金(港幣)

單車

男子全能賽

梁峻榮

金牌

300,000

女子麥迪遜賽

楊倩玉

金牌

210,000

逄瑤

210,000

男子個人公路計時賽

張敬樂

銀牌

150,000

女子個人公路賽

孟昭娟

銀牌

150,000

男子麥迪遜賽

梁峻榮

銀牌

120,000

高肇蔚

120,000

女子爭先賽

李慧詩

銅牌

60,000

女子凱林賽

李慧詩

銅牌

60,000

馬術

盛裝舞步個人賽

蕭穎瑩

銀牌

150,000

場地障礙個人賽

黎嘉怡

銅牌

60,000

劍擊

男子花劍個人賽

崔浩然

銀牌

150,000

男子重劍個人賽

方凱申

銅牌

60,000

男子花劍團體賽

陳建雄

銅牌

30,000

張家朗

30,000

張小倫

30,000

崔浩然

30,000

空手道

男子個人型

鄭子文

銀牌

150,000

男子個人型

洪皓崴

銅牌

60,000

女子個人型

劉慕裳

銅牌

60,000

游泳

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

杜敬謙

銀牌

30,000

文、圖:黃頴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