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淺談(3):說說Choking現象



Photo Credit: infodea.in

【體路專欄】在競技運動中,尤其是對抗類項目,我們總是能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很多運動員/運動隊領先了比較多的分數,會被對手從後大幅度地追上比分,或者在關鍵的賽點拿不下來,被對手反絕殺,運動科學界形容這種現象叫Choking(卡殼)。

「Choking現象」在運動心理學的研究中是一個熱點問題。現象的機制解釋相對比較複雜,大陸學者王進(2004)提出了「Choking現象」的過程理論,即從S(Stress,應激源)、P(Personality,人格特質)、C(Cognitive認知特徵)、C(Coping,應對方法)、T(Task,操作任務)出發,辨析出發生Choking的主要過程是「注意干擾」還是「意識破壞」,從而為解決這一問題找到針對性的「病灶」。

通俗點來說,「注意干擾」就是指運動員在當時情景下,是受到了自己內心非指向比賽任務的想法或者外部因素的干擾,從而導致運動員的注意力跑偏了,比如想到了比賽勝利的結果,教練們形容這種現象的內行話是,運動員有「想贏怕輸」的想法了。「意識破壞」就是說高水準運動員的很多技戰術在訓練和比賽中,都是在自動或者半自動狀態下執行,當對手比分追上來的時候,運動員會有意識地過分努力(Re-investment)(Master,1993),非常細節地調節自己動作,從而破壞了已經自動化的動作。就像我們平時走路或者騎自行車,當你非常細節地注意自己是應該怎麼走路或者騎自行車的,就發現動作很不順暢。那麼,問題就來了,

運動心理學家究竟有什麼可以幫助運動員克服「Choking現象」的方法?運動心理學研究解釋了現象發生過程的機理,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對應運動員在發生問題之前和過程中的心理,即運動員的動機,認知方式和情緒控制三個方面來提供問題解決辦法。動機就是推動運動員比賽的動力,換個說法就是究竟為了什麼比賽?運動心理學家需要幫助運動員澄清自己的動機,不管內部動機(自我實現)或者外部動機(現實獎勵)對比賽都有推動力,動機組成的成分和結構式複雜的,在實踐中,我們不傾向強調哪一種動機更優,更關鍵是運動員要接受自己的動機,然後轉化為投入比賽的動力。

認知方式上,主要有一些非理性的認知陷阱影響運動員的思維,比如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認為人在不確定性情況下的決策很多時候都是非理性的。一個例子就是人在面臨獲得的時候,傾向於保守,俗話說「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面臨失去的時候,更傾向於冒險,俗話說「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但是在比賽的關鍵點,運動員需要克服這種不理性。運動心理學家需要先幫運動員認識到存在這種不理性,然後不斷地在不同的比賽中強化運動員的理性認知方式。三就是情緒控制。比賽中情緒的調整,原則上將情緒朝兩個方向引導,一個就是轉移,一個是接受。運動員需要在面對對手壓力時,快速調整自己的情緒指向,快速發洩-快速接受-快速重新投入比賽。當然,不是所有運動員都會遇到Choking問題,以上資訊希望提供給精英運動員參考。

作者:蔣小波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秘書長

參考文獻
王進(2004).解讀「反勝為敗」的現象:一個「Choking」過程理論.心理學報,36(5),621-629
Masters, R.S.W., Polman, R.C.J., & Hammond, N.V. (1993). ‘Reinvestment’: A dimension of personality implicated in skill breakdown under pressur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4, 655–666.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HKSSEP) 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