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跑的三個境界



筆者應邀到香港大學日新學院向400位參加「高桌晚宴」的同學分享人生馬拉松。

【體路專欄】去年4月拙作《跑出一片天》出版時,其中一位為我寫序的是香港業餘田徑總會首席副主席楊世模博士(Simon)。他在序文中說:「王家衛在《一代宗師》也說習武者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跑者是否也經過三個境界呢?」

上月初在羅馬完成人生第70個全馬,回想起楊博士的觀點,發覺自已跑了16年,彷彿也經歷了這三個境界。

2002年44歲時開始跑全馬,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擺脫中年危機,尋找工作以外的更大挑戰,為生活注入新動力。由於是「初哥」所以很勤力地跑,甚至試過一星期練跑達150公里,但一切都只是從自身角度出發。

在香港完成第一馬之後便開始到外地參加馬拉松和毅力活動,完成了「六大」包括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倫敦、柏林及東京的全馬賽事,亦跑過黃崖關長城和珠峰馬拉松,無論是酷熱的撒哈拉沙漠和戈壁沙漠,抑或嚴寒低至攝氏負20度的加拿大黃刀鎮,都曾留下我的跑步印記。除了可以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外,更見識到不同類型國際賽事的周詳籌劃,令我體會到馬拉松世界是「天外有天」。

我在2015年跑畢馬拉松大滿貫的六個賽事,更了解到馬拉松是一項可以促進種族、文化以及傷健共融的活動,並能發揮慈善作用,而「六大」每年籌得的善款合共接近12億港元。

馬拉松擴大了我的社交網絡,我經常鼓勵跑友嘗試到外地參賽,不少同事、朋友,甚至一些素未謀面的Facebook朋友亦受到我的感染,開始參與跑步或跑出香港。例如我的行政秘書Pauline 迄今已跑了超過二十個10公里和半馬賽事,而香港首位「名古屋禮服男」呂偉強(PB 2:51),亦因此萌生了挑戰「六大」和跑遍六大洲的念頭,衷心祝願他能早日達成目標。馬拉松令我得益良多,加上跑友的熱誠反應,讓我思考可否藉着跑步為社會帶來一點貢獻,以及透過分享馬拉松精神以及自己的人生歷程,為年輕一輩帶來啟發。

今年3月筆者出席長跑界基督徒群組成立典禮。
筆者的太太別出心裁,為他培植了70株仙人掌幼苗慶祝完成70馬,寓意無論跑步或做事都要有仙人掌精神,更囑咐筆者分送同事以感謝他們的鼓勵支持。

近年我視參與和推廣長跑為副業,積極透過報章專欄、社交媒體、講座或分享會、訪問和籌款活動,鼓勵年輕人實踐馬拉松精神,以及勇於接受挑戰。當中包括2015年接受新華網專訪,也曾有幸應邀到中大及樹仁分享,以及到香港大學日新學院向400位參加「高桌晚宴」的同學主講人生馬拉松。上月23日「世界閱讀日」我亦獲邀擔任基督教出版聯會的「閱讀馬拉松」計劃啟動禮嘉賓。此外,亦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慈善跑的〝KOL〞,以及苗圃慈善越野馬拉松的挑戰大使等。除身體力行參加長跑籌款外,又捐助跑友參加,亦曾資助具潛質的跑手到海外比賽,為推動香港的長跑事業盡一點力。

16年前我第一次跑香港馬拉松,當時全馬的完賽者只有約1,400人,但今年已增加至超過15,000人,見證了香港長跑運動的飛躍發展。完成70馬之後,幾位「百馬王子」都鼓勵我向100馬進發,我當然要繼續努力,並以他們為目標。

馬可福音說:「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最初跑步會不自覺地與人比較,尤其是遇到成績比我好的新跑手,心中有點不是味兒。但現在已不太在意成績,更學懂欣賞別人的成就和鼓勵別人。

我把馬拉松作為志業,眼所見、心所想都因此得以擴闊,更得到很多機會藉着推廣長跑及馬拉松精神回饋社群,令我無限感恩。

作者:張樹槐  恒生銀行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監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