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協記30周年特輯】自2010年廣州亞運會奪香港當屆第一金成名,2012 年更贏下倫敦奧運會凱林賽 銅牌,李慧詩(Sarah)過去8年成為各大體育新聞平台常客。從寂寂無名的小將,到被體記賦予「牛下女車神」的稱號,李慧詩形容香港體記是她在場外的最強後盾:「沒有你們也沒有今天的我。」
李慧詩近十年成為了香港體記追訪的對象之一,而在她還未成名前,她就是站在場邊看著香港體記訪問黃金寶的小女孩,那時她才認識到有香港體育記者這行業:「之前我並不認識體育記者,只知香港有港聞、娛樂記者,直至加入港隊後,看見記者在單車場追訪『阿寶』(黃金寶),我才知道香港原來有體育記者,會到現場採訪香港運動員。」
由場邊的小女孩到現今傳媒追訪的對象,Sarah感激香港體記多年來的支持,她特別以「戰友」形容與體記的關係,每次比賽看見香港體記在場也令她注入動力。
「每次在有香港體記在場的比賽,我都會留意到他們在看台拿著相機,就像透過相機默默支持我。」
她特別記得每次爭先賽開始前的一幕:「每次爭先賽我被教練推往場上準備時,他們都在起點的前方拿著相機專心拍攝,他們總是站在我的前面,看著他們就像在給我鼓舞,令 我不再緊張,有如我的後盾在保護著我。」
多年來一起征戰大大小小賽事,李慧詩 憶起不少體記的有趣片段:「我記得每次他們 來到廣州單車館採訪,單車場內超熱,他們都工作得流著一頭大汗,場面很攪笑!另外,我重看當年(2012年)倫敦奧運奪銅牌的比賽片段時,發現我在衝線後還未來得及舉手慶祝之時,他們已比我更快在場邊舉手高呼,他們在我每次比賽時吶喊及肉緊的表情都非常難忘。」
有人說香港運動員與香港體記的工作性質有點相似,同樣在體育圈子工作,同樣每天在資源有限下默默耕耘,對此,Sarah不盡認同:「體記工作日夜顛倒,加上體記認識的運動比我們更多,我們都只集中在自己專項上,他們卻要兼顧更多不同範疇。」不過,Sarah 認同無論運動員或體記者均對工作充滿熱誠:「香港體育記者雖然人數不多,但他們都是有心人,就像我們主場比賽5天,他們都待在這裡整整5天。大家都為體育有著一股熱誠,為了報道歷盡艱辛,體育記者的存在,令香港體育發展更為蓬勃。」
香港體記協會踏入30周年,李慧詩寄望未來的日子,香港體記繼續協助推動香港體育發展,並負起教育市民體育的重任:「以往感覺香港體記都多報道香港運動員消息,但我認為也可以作更多不同的分析,特別是分析香港運動員的對手、解釋不同的賽事,讓讀者不只是閱讀香港運動員的奪獎新聞,也可以吸收更多不同資訊。」
隨著網絡世界發展迅速,她亦盼將來可以閱讀更多香港體育歷史的故事:「現在很多新聞都講求快,但卻少了很多『當年今日』的故事。其實沒有前人開荒,後人就不能走出現在的路。現在有不少年輕人甚至不知道香港第一面奧運獎牌的得主(李麗珊)是誰。香港體記應該多報道香港體育的歷史,令現在的年青人知道以前的事,才會珍惜現在的資源。」
李慧詩認為無論運動員或體育記者總可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出路,她亦希望體記可多隨港隊出外集訓及比賽,寫出不一樣的故事。最後她答謝一眾並肩多年的香港體記:
「很開心一直都有香港體育記者在身邊,沒有你們也沒有我,今天的我是香港體育記者有份扶持起來的,突出了我的形象。即使我們在體育路上面對不同挑戰,路縱艱難,也可一起走下去,共勉之。」
文: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