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bye 《Hoop Taiwan 美國職籃》 NBA深度報導去哪看?



【體路專欄】6月17日,台灣《Hoop Taiwan 美國職籃》雜誌主編古硯偉在Facebook宣布,該刊紙本雜誌由於營運和轉型考量,確定於2019年6月號之後,停止出版實體雜誌,19年的紙媒歷史終於畫下句號。這個句號有點不完美,不僅讓台灣只剩下一本籃球雜誌,而且最重要、主力報導總決賽系列賽的7月號未能面世,實在可惜。

筆者於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獲《Hoop Taiwan 美國職籃》前總編輯王承文給予成為NBA專欄作家的機會,沒記錯我好像是該刊第一個來自香港的專欄作家。說實話若非這個寶貴的經驗,我也不可「回流」香港,在本港包括《體路》等多個媒體,擁有自己的平台發表對於NBA、學界、體適能的意見。

少了一本權威性雜誌,意味著深度報導出現的機會便少了。

日前我在《籃Team說地》討論區分享一篇關於湖人前景以及Russell Westbrook與James Harden在候斯頓再次合體的想法,資深球迷陳兄有問到為何只道出兩人球權過高的壞處,為何不再深入分析這對孖寶的可能性。

當看到陳兄提到「深度切入視角」,也讓我感觸到,香港市場連一本NBA雜誌都容納不到,又怎會有空間出現「深入」報導?

筆者憶起當年在《東方日報》寫NBA專欄,上限只有400字,而我於台灣《美國職籃》,是沒有上限,每篇專題由2,000字至5,000字起(一頁到四頁不等),自然寫的空間也多很多,在報紙及雜誌寫專欄有什麼分別?就像是住在納米樓及豪宅那種兩極感覺。

那在網上寫專欄,為何不嘗試寫4,000字?筆者有和編輯談論過,超過2,000字的文章會影響閱讀率(網上排版也不會比雜誌好看),所以每篇文我盡量控制在1,500字至2,000字左右,(在體路的文章,衡量過讀者年齡及廣告排位,我會控制在500字至1,000字內(題外話,如果我是計較稿費的人,每篇文寫到1,000字就停手了。真的聽過有專欄作家為保持一蚊一隻字,每篇文連標點符號寫到一千字就收手,一分不差)

現時香港有拿稿費寫NBA的專欄作家,可能不多於八位,而老實說稿費亦不會太高,而正職的體育記者平時跑新聞也忙得透不過氣,又怎會有時間去寫深入的NBA報導?如果各位讀者留意一下本地媒體,九成都是翻譯外地報導,要看到有「自己睇法」的文章很難。

我經常和我身邊的朋友傾談,自問自己文筆或觀點不算最好,但我希望用我自己的專欄平台(體路、香港01),去發掘更加多沒人留意,但值得我地留意的人與事,例如早前寫的《香港2米10長人馬港燊遠赴加拿大實現少年籃球夢》及《甲二62分先生-V.J. Beachem,期望重回NBA戰場!》也大獲好評,甚至筆者為VJ剪輯、給NBA球探觀看的62分精華也在球圈傳閱,我很難保證我每一篇文章都寫得好、寫得深入或有獨特性,但「忠心直說」的宗旨是,將我看到的題材發掘出來(NBA、甲二、學界波、運動與商業結合、體適能業界發展….)

回到NBA雜誌在台灣市場愈來愈難做以及香港零市場的話題,對新一代、有意成為NBA專欄作家的人有什麼影響?或許稍後撰文再說。

文:邱益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