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育記者這回事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讀者投稿】讀過註冊物理治療師李慧明的最新專欄「體育記者的自我修養」,其中一段提到「香港的體育記者,可以如周星馳做演員,由外,到內,再到外」,李小姐又狠批體記沒有「做功課」,採訪是是旦旦,字字鏗鏘,令小弟看得入神。

當過幾年體記,學界、冷門項目、本地體育比賽、亞運和奧運,小弟都採訪過,本地傳媒給予體記的資源有限,同時對體記工作的要求多多,一身兼多職,拍攝比賽相片、寫稿只是基本,效力大報的同行還要「左手揸相機、右手揸攝錄機」拍片做動新聞,再在褲袋拿出手機,用手指頭寫即時新聞,whatsapp傳回報館,以便盡快上架。

每年盛夏,總有曼聯、曼城、熱刺等一線足球隊訪港,還要當上「狗仔隊」,烈日當空,在球隊下塌的酒店外暴曬久等,為的只是滿足讀者意慾,看看他們會否落蘭桂坊飲酒、去圓方掃貨。

大部份體記跟李小姐一樣,根本對球星買Gucci、I-pad毫無興趣,只是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報館高層的要求,不然體記何來有飯開,何來有錢交水電煤氣費。

偏偏有人會覺得採訪等於出外吃喝玩樂,抵達採訪地點後不消2分鐘,便拍得精彩相片,然後隨便問運動員兩、三句,再寫3、400字交差,剩下時間就可以飲飲食食、上網打機,我們間中都會看「維基百科」,但不會盡信內容,資料不是百份百準確,盲目奉信而不懂臨場執生的人,大概只懂得在辦公室內涼冷氣,不問世事卻自以為是的人。

若果李小姐有空餘時間,不妨到各大賽場,例如渣打馬拉松、新娘潭舉行的香港公路單車錦標賽、亞協盃資格附加賽等等,看看比賽之餘,也觀察一下體記的工作,這就不用「估估下」,畢竟採訪不是賭馬炒股,一到賽場便要認真工作,不能靠估。

的確,真相往往要到十年廿年後才發現,不知道讀者在2022年的8月,還會關心2012年劉翔倫敦的一跌嗎?讀者們喜歡eye-catching、有話題性的新聞,而不是數萬字的論文,他們更不會在十年後花時間翻閱今日的新聞,這就是現實;體記們深知比堅尼相片很低俗,但刊不刊登的決定權不是他們的手上,雖然很無奈,但也是事實。

香港的體育記者不是周星馳,不懂得甚麼「內」、「外」,更不曉做戲,他們是普通人,也有做錯事的時候,不同的是他們都熱愛體育,尊重每一個熱愛體壇的人,而對某些既傲慢又無知的人,他們只會搖頭冷笑,然後繼續堅守崗位工作。

一位熱愛體壇的體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