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路專欄】「The challenge was unsuccessful!」喜歡看網球、羽毛球及排球比賽的話,相信不會對鷹眼系統感到陌生,最常見於球員對邊線判決作出挑戰。今次我們來談談鷹眼系統,帶大家認識一下這項被廣泛應用於球場的科技。
網球鷹眼系統介紹影片,如未能觀看請按此。
羽毛球鷹眼系統介紹影片,如未能觀看請按此。
網球、羽毛球及排球中的鷹眼挑戰,是透過多部高速攝影機記錄及追蹤球的飛行軌道,再由電腦計算各種數據,如球的體積、重量、場地風速、光線等,然後生成在螢幕上播放的三維影像。換句話說,球員或球隊透過鷹眼挑戰裁判判決時,螢幕上顯示球飛行路線及著地位置,最後決定是界內還是界外的影像,其實是電腦成像,而不是簡單經過電腦特效「加工」的慢鏡重播。




鷹眼系統於2001年由英國工程師Paul Hawkins研發,取其姓氏Hawkins的前4個字母而命名。Paul Hawkins本身熱愛板球,鷹眼系統也是為板球而開發,在2001年首次應用於板球比賽的電視直播,為評述提供球速、落點等數據以作分析。200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首次在轉播網球賽時使用鷹眼技術,讓觀眾能夠觀看即時生成的影像。隨後比賽亦引入鷹眼系統,容讓選手就司線員的判決作出挑戰。球員每盤有兩次挑戰機會,若挑戰成功、推翻球證判決,則繼續維持兩次(2008年3月起,比賽統一為每盤可以作出3次挑戰)。球員作出挑戰時,鷹眼系統會在螢幕上播放生成影像,並顯示IN/OUT,讓球員、球迷及裁判均得知結果。

最先使用鷹眼的大滿貫賽事為2006年美國公開賽,澳洲公開賽及溫布頓錦標賽亦在2007年引入鷹眼系統。至於球場為泥地的法國公開賽,由於球著地時會留下明顯痕跡,因此裁判與球員的爭議一般會透過觀察泥地痕跡解決(其實也是爭議不斷),加上不平坦的泥地或影響鷹眼準確性,故此到2020年法網仍未開始使用這套系統。
根據鷹眼公司網頁資料顯示,其技術現時已應用於多項運動,其中同樣用作邊線判決挑戰的就有羽毛球及排球,兩項運動均於2014年引入鷹眼。另外,鷹眼公司的技術亦應用於足球比賽,英格蘭超級聯賽就在2013-14球季引入鷹眼門線技術,用於判定皮球是否已經完全越過白界,並會提示球證是否入球。



鷹眼偶爾「睜不開」
鷹眼公司曾經舉出一個例子解釋科技與肉眼觀察的分別:網球著地時碰到邊線,但球之後出現肉眼難以看到的變形及滑行,離開邊線一段距離才彈起,造成肉眼看來是出界、鷹眼卻判定為好球的結果。雖然比人眼更快更準,但鷹眼系統亦非100%準確。根據官方資料,鷹眼在2005年的平均誤差為3.6mm,近年則減少至平均2.6mm,不完美但絕對可接受。只是鷹眼判決偶爾也會出現超級不準確的「異數」,部分更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在2017年一場由奧普卡(Reilly Opelka)對麥維迪夫(Daniil Medvedev)的比賽,前者正手抽擊明顯打出界,司線員亦判為界外,但奧普卡選擇挑戰,鷹眼竟顯示球著地時碰到底線,令直播旁述也忍不住大喊「No Way!」
如未能觀看影片請按此。



此外,鷹眼也會犯下低級錯誤。拿度(Rafael Nadal)在2017年對上哥歷(Borna Coric)的比賽中,後者擊球被判出界並作出挑戰,不過鷹眼播放的影像並沒有出現網球、飛行軌道、落點,只是不斷拉近鏡頭。主裁判拿著對講機溝通後,宣布「系統未能顯示球,但它們確定球在界內」,讓原本一臉茫然的「泥地王」也失笑。
如未能觀看影片請按此。


羽毛球比賽也有慢鏡重播看到球出界,鷹眼影像卻判定為界內的情況,但除了科技測量帶來的誤差外,偶爾更會出現人為錯誤。在2019年7月舉行的印尼羽毛球公開賽,準備安裝在場內的鷹眼器材竟然在乘飛機時「擺烏龍」寄錯地址,誤送到內地(據指是因雅加達機場代碼CGK和重慶江北機場代碼CKG相似而出錯),結果要在第3個比賽日才投入「服務」。
鷹眼公司的足球門線技術亦曾失靈,2020年6月錫菲聯作客阿士東維拉的英超復賽就出現爭議一幕。錫菲聯上半場42分鐘在左路開出的罰球直飛遠柱,維拉門將接實後連人帶波跌入網側,手上的球明顯完全越過白界,鷹眼系統卻沒有提示入球,球證、旁證均未有表示。鷹眼公司賽後為系統失靈致歉,並解釋指系統使用超過9,000場比賽後首次犯錯,原因是追蹤球的7個攝影機全部被守門員、球員或門柱遮擋。錫菲聯最後與維拉互交白卷失分,賽後只能在官方Twitter苦笑一句「你個野壞左呀😂」(It wasn’t working😂),還有在YouTube上載這個罰球的3分鐘多角度精華片段。
如未能觀看影片請按此。



雖然鷹眼並非完美,但這個科技的出現讓球員能在爭議判決時多一重保障,提升了判決準確性及比賽公平性。鷹眼至今已推翻無數個判決,其中瑞士球手費達拿(Roger Federer)為我們留下了精彩一例:2017年一場比賽中,對手施華利夫(Alexander Zverev)發球被判出界,費達拿卻認為球在界內,更暗示施華利夫應該作出挑戰。結果施華利夫聽從前輩「建議」並挑戰成功,原本出界的發球變成「Ace」得分。「費天王」最後輸了比賽,但其體育精神卻讓人深刻體會到為何他是其中一位當今最偉大的球員。
如未能觀看影片請按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