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當事情變得失去常理,當解釋變得敷衍,當道理變成歪理,剩下的還有甚麼?
十年前,我正式展開職業足球生涯,仍然清楚記得當年嘗試推行鳳凰計劃,球員較著重的關注點,是球員擁有最低工資及每支球隊獲分配主場及訓練場地。然而,十年制度幾番新,最低工資當然沒有如願成立,縱使球員整體薪酬有所上升,但外界一般仍然鐵定職業球員薪酬極低,而事實上球員絕對可以自給自足,甚至養活家人。至於固定主場方面,原意是希望球隊擁有自己球場後,可以無拘無束地提升訓練時數及球賽質素,從而吸引更多球迷入場支持。不過,事實上除了區隊球會以外,其他球會一星期也沒有一次在主場練習,甚至一個月也沒有一次,豈能談得上是真正的主場。
名存實亡的制度多的是,最諷刺是欺善怕惡,那管你有多大能耐,單純以為相信就會變好。今天的主場再沒有退讓空間,既然容許開放球場用作其他更高危活動,那原來球場的真正用途豈不是「更應該」進行?由疫情爆發到不同階段,港超聯間斷停擺,復賽後直至現在,所有職、球員們定期保持檢測,比起其他上班一族,檢測頻密程度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我們卻一直在未能如常工作,即使獨自跑步及用球訓練也要偷偷摸摸,真的要如此趕盡殺絕?
我們並沒有放棄,每天也在堅持和守候,職業雖有不同等級與類別,但職業的核心是代表每個人的生活,每人都需要工作來維持生活。一份職業稱之為職業,是因為不容易被其他人取替,職業足球員並不是隨便在街上找個人就可代替,我們絕對有存在的價值,請對我們的職業給予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