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訊】一連4日的場地單車國家盃香港站今日(13日)揭幕,賽事在「安全氣泡」閉門形式舉行下,氣氛與參賽車手數量均不如以往。其中女子團體競速賽今晚舉行,新賽制下增至每隊三人作賽,但今次賽事僅港隊一隊報名,最終李慧詩、李海恩及楊礎搖合力踩出50秒029。



場地單車國家盃香港站以「安全氣泡」形式舉行,雖然是自2020年3月世界錦標賽後的首個國際大型單車比賽,惟訪港隊伍及車手數量未算太多,僅17個國家或地區共75位車手參賽,加上閉門進行下,令賽場氣氛更顯冷清。賽會劃出鑊場內及半邊看台為「氣泡」範圍,以往在場內的記者席亦搬到另一邊看台上,但近賽道的觀眾席禁止使用。場內各隊擺放單車位置亦加設透明膠板阻隔,且有工作人員定時消毒清潔。另外,比賽開幕禮亦改以播放錄影片段形式舉行,頒獎禮則不設嘉賓,運動員站上頒獎台前已掛上獎牌,需自行領取放在台上的吉祥物公仔。

由於參賽車手有限,大會賽程亦需要改動,如取消首日的女子團體追逐賽,上午男子團體追逐賽資格賽亦僅得三隊參加,前兩名隊伍德國及丹麥進入金牌戰,第三名的日本則跌入銅牌戰。雖然日本穩袋銅牌,但仍需參加銅牌戰。最終男子團體追逐賽金牌由德國取得,男子團體競速賽則由日本職業隊伍Dream Seeker奪金。


至於短途的女子團體競速賽雖然僅得香港隊一隊報名,賽會亦照舉行該項比賽,但就不設獎項。女子團體競速賽以往每隊兩位車手出戰,踩兩圈共500米,按時間分勝負。但新賽制改至與男子團體競速賽相同,每隊由三人出賽踩三圈共750米。港隊首圈由楊礎搖負責帶車,第二圈則由李海恩破風,最終李慧詩負責衝線,三人合力踩出50秒029,平均時速為53.969公里。


由於運動員處於「安全氣泡」內,記者未能前往場內訪問,大會賽後就提供訪問錄影片段。楊礎搖指,雖然今次閉門比賽氣氛不及以往的比賽,但對於能在主場出擊感到開心及榮幸,亦作最好準備,盼以最佳狀態出賽。提及首次三人出戰團體競速賽,她則指:「與兩位師姐一同作賽,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壓力,但壓力能讓我踩得更快。今次始終是第一次三人一起踩,所以大家都是以平常心踩好,希望做出最好成績。」楊礎搖亦指之後會繼續投入時間訓練團體競速,盼在9月的全運與李慧詩及李海恩爭奪獎牌。
場地單車國家盃明日(14日)將上演次日賽事,李慧詩及李海恩將出戰女子爭先賽爭奪獎牌,楊礎搖則會轉戰捕捉賽。男將羅子駿及杜棹熙將會出戰男子1公里計時賽,後者亦會鬥捕捉賽。
圖、文:何子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