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路專欄】一連四日的場地單車國家盃香港站比賽,在周日圓滿落幕。籌備過程極長,過程中困難重重,因應超高規格防疫安排,參賽外隊人數由300人跌至最後不足100人,但香港單車總會、幕後公關團隊、現場採訪體記及努力作賽的各個代表隊都忘我投入,完成一刻真的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過去一年,香港體壇中人充滿無力感,因應疫情令各大體育項目及賽事一味停停停停停,外隊兩字基本已經變成陌生的名字。因應體壇活動萎縮,運動員、教練、工作人員轉型轉行自救,體記同行也有不少人慘食無情雞被逼轉向新跑道,不能再從事心愛的採訪工作。


今次場地單車國家盃拍板成事,所有相關的人員都望賽事順利舉行,證明香港體壇在困難環境下仍然可以掙扎求存。哪管氣泡防疫的模式有幾不便,工作人員仍然抱住「頂硬上」的心態成事,見招拆招群策群力。就連遠在東京準備奧運場地單車賽的奧運場地單車賽事經理也快閃回港幾天,成為今次香港站賽事顧問,幫忙打點及跟進,懶理返回日本之後要隔離十四天的麻煩和不便。


誠如李慧詩所說,今次賽事是為了模擬東京奧運的情況,讓大家體會奧運時可能出現的處境,就是運動員最終只能夠在東京機場、酒店及比賽場三處地方點對點往返,務求在防疫工作上做到滴水不漏。有外國車手曾經問她,今次賽事參賽車手減至不足100人,是否還要堅持舉辦下去?李慧詩卻說仍然值得舉辦賽事,不是計算花了幾多金錢的問題,而是要證明香港在重重困難下仍然可以順利完賽的超強組織能力,這點也是體育精神的體現。

在此斗膽說一句,今次賽事正是見證到香港人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超,換轉其他人去辦賽事,可能甩漏只會多不會少。4月場地單車國家盃英國站因為防疫問題放棄舉辦,6月哥倫比亞站因為當地社會形勢不穩及疫情又要放棄,結果國際單車聯會(UCI)新推出一年3站的國家盃,最後只得香港站順利完成,這一點也算是難得的成就。

採訪的同時,更加令人感動是再次見到不少體記行家。大家兜兜轉轉再次在比賽場見面,老中青各自在應有崗位上搏殺,務求將賽事資訊多方面傳達開去。有行家笑說,原來已經一年多已經沒有見面,因為根本沒有工作場合讓大家採訪,說起來無癮又無奈。

沒有人知道下一次屬於單車隊的大賽是何時,沒有人知道下次見面是幾時,只知道此刻既然有賽事讓大家努力工作,那就拿出100分努力去完成,當成是最後一次去努力採訪。香港人就是有這一份堅韌的態度,特別是體育界別的人更有一股平常人沒有的瘋狂和熱情在心底裡燃燒。

如果你因為接觸過體育賽事而燃燒到心底那份激情,從此人生就會有一點不一樣,甚至面對人生順逆時都會有更豁達的態度去面對。體育不單止關乎勝負,而是關於奮鬥、努力、嘗試、跌倒,失敗之後捲土重來。沒有人是永遠的贏家,凡人總會有某些弱點或者面對失敗挫折的時候,但看看體育場上的失敗者如何面對不利,拍拍身上灰塵重頭再來,如果學到這份氣度和豁達,才可以在面對任何難關都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