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我們失去的是態度和聲音 也是運動員曝光的機會



【體路專欄】如無意外,這個周末,甚至這兩天就會是《蘋果日報》的句號。

半年前,我才在這裡「哀悼」舊公司有線新聞的「大地震」,想不到6個多月後的今天,我們又即將失去一整份報紙、一整家傳媒。老實說,《蘋果》是否好傳媒、報格是否很好、立場是否與你一致,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把尺、自己的考量。但我認識的《蘋果》行家之中,不論是體育版、港聞版,還是攝記等等,全都是專業地為自己的工作竭盡全力。

《蘋果》體育版,可說是我當體記的其中一位「啟蒙老師」。當年的AA版很厚,不像現在只得2張4版。有專題、球賽預告、NBA消息,當然中間更大疊的是足智彩賠率。那時未滿18歲的我也不時會看看賠率間的球賽簡評,有時也覺得挺像星座運程,A場的評語在B場也適用,C場與D場的兩句又有點相似,不過也有用心寫的評語,我記得見過押韻和藏頭詩的。但依我記憶,倒是本地體壇消息比例不像現在般多(如果我記錯了,煩請糾正)。

碰巧這幾天因即將搬家而收拾家中細軟,找到幾本由《蘋果》出版的足球特刊。那是2007及2008年,英超踏進第1個15年、翌年又有歐洲國家盃。《蘋果》算是肯花錢出版這類特刊的傳媒,我記得應是用報頭加錢去便利店換購的。特刊的內容非常豐富,以歐國盃那本為例,每隊名單、球場資料、賽程當然齊全,還有明星級球員、新星老將介紹文章。難怪過了10多年它們還在我抽屜的深深處(說穿了其實是沒有執過房)。

當《蘋果》沒了,我們失去的是一種聲音、是一種態度,還有失去運動員曝光的機會。雖然經常也在討論區見到網民因《蘋果》在本地波報道中為某派系發聲而起了花名,但不得不承認它的確為本地運動員更「入屋」出了不少力。遠的不說,近年當起體記後也經常閱讀《蘋果》的運動員專訪(因為真的好看,經常想參考),Chrome的書籤欄也有「即時體育」的快捷鍵(當然也是因為要看看有否漏新聞)。如果失去了《蘋果》,運動員就少了一個會做專訪、會採訪本地體育的媒體,單看這樣也是對體壇百害而無一利。他們本也會派員到東京採訪奧運,如今一切化成未知,也代表讀者們少了一個讀到運動員背後故事的機會。

現實似乎沒法改變,能做的就只好守住自己心中底線,還有不要因今日的壞而太灰心,因為明天或會更壞。《蘋果》行家們珍重,有緣再會。

C朗還在曼聯。
曼城還有孫繼海,今屆重返國家隊的賓施馬還是新星。

文:樹懶小子

本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