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訪】奧運延了期,也缺了海外觀眾,甚至看台亦可能變得鴉雀無聲。運動員奮鬥十年,為的就是在萬眾矚目的舞台上獻技。如今依然矚目卻非萬眾,如果只有一張門票,要港將們選一人成為最重要的觀眾,他會是誰,又願不願意跟他走?
「少年劍神」,這個稱號或多或少反映了張家朗(Edgar)的能力,贏過亞錦賽、世青賽金牌,世界排名最高升至第5位,這位年僅24歲的劍手一次又一次締造歷史,漸漸已經成為香港男子花劍隊的中流砥柱。然而,張家朗的成功,除了是他的努力不懈外,一切的起源都是來自「張爸」張子倫及「張媽」陳雪玲當初成就家朗踏入全職的決定。即將第二次踏上奧運舞台,Edgar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同時背負著父母的夢想,代他們追逐昔日未圓夢。
希望他能夠在籃球圈都佔一席位,但既然他喜歡就讓他繼續打劍。——「張媽」陳雪玲
「爸爸媽媽是最熟悉我的人,無論作為運動員還是兒子,他們都是最了解我。」雖然家朗已經在體院生活多年,但畢竟血濃於水,即使近年相對較少相處時間,「張爸」與「張媽」作為最熟悉家朗的人亦理所當然。兩人對於家朗的性格,都離不開「內向」兩字,「家朗從小都不太願意表達自己,或是表達得不好。一直以來都跟隨我們的意向做,我們安排甚麼運動他都很少抗拒。」對於小時候的家朗,甚麼運動都不抗拒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有得玩」,他指:「小時間有運動玩已經很開心,沒特別對甚麼運動感興趣,即使劍擊如是。」
或許遺傳到父母的運動細胞,加上自己的天賦,家朗很快就在劍擊上取得一點小成績,從而令他愛上這項運動,「一直玩劍擊好大原因是當時初接觸不久就在小學學界取得第3名,這個獎項讓那時候的我很有成功感,覺得在這個地方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對於Edgar選擇的劍擊路,作為昔日籃球運動員的「張爸」與「張媽」有著不同的意見,前者希望愛兒能夠多元發展,惟後者卻希望他能夠在籃球場上發光發熱,「自己對籃球很感興趣、很投入,家朗小時候都會帶他去球場打波,他都很喜歡,所以都希望他能夠在籃球圈都佔一席位。不過爸爸希望他能夠多元化,而且他學完劍擊後好像興趣比籃球大,爸爸就覺得既然他喜歡就讓他繼續打劍,籃球就在課餘時間再帶他去球場玩。」
父母的話給予我很大動力進步,鞭策我成長,令我更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張家朗
聽到這裡,或者大家與筆者一樣,都感受到這對父母對家朗的寵愛,不過在「劍神」眼中,那時候的父母甚是嚴厲,「小時間覺得父母好惡,比起一般父母嚴厲。那時候打比賽會有壓力,因為怕打得不好被他們罵,很多家長在小朋友輸的時候都是『不緊要』、『下次努力』,抱住安慰的心態,但我小時候輸比賽哭的時候,父母會問我『為甚麼你要哭?別人會說你軟弱,輸比賽不應該是這樣。』」對於小朋友而言,這番話著實較難理解,但隨著歲月的成長,家朗亦開始理解父母的話,「我有不好的性格,就是不喜歡其他人看不起我,如果有人覺得我打得不好,下次我就會好想贏,證明我是可以的。父母的話給予我很大動力進步,鞭策我成長,令我更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內向小子最「企硬」的一次
近年四出參賽,遇過許多人和事,但家朗的沉厚寡言依舊不變,不愛說話、甚少表達自己,不過在過去24年間,他亦曾主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願,「企硬」向父母爭取,為的就是劍擊的全職路,「我自小不願意講自己的事比別人聽,亦很小向父母要求甚麼,但全職那次真的對他們死纏難打。那段時間早上上學,放學再去練習,很辛苦,加上自己希望在這劍擊發展,就跟爸爸講想轉全職。一開始他不太願意理會我,之後我日復日不停講,好似小朋友『扭計』買玩具,直至他知道我認真想跟他談這件事。」運動員這條路在香港並不易走,父母聽到家朗偏偏想走這條路,起初亦顯得抗拒,「一開始難接受,始終仍未中學畢業就做全職運動員,如果他能夠雙向發展,則無須這樣早決定走這條路。」
不過家朗的堅定打動了父母,「張爸」眼見兒子在香港排名擠身前4,決定讓他放手一搏,「張媽」更與家朗「約法三章」,「那時我都有一些要求,例如兩年內要有成績、不可以表現懶散等等,如果看到他入體院不是為目標進發,會要求他出來繼續讀書,他亦應承我。」對於母親的要求,當時年少氣盛的Edgar從沒有絲毫感到擔心,「那時候年紀還少,甚麼都不怕,對自己有信心,不覺得自己會打不出成績,所以完全沒擔心過。」結果這位「少年劍神」在轉全職後即代表香港出戰仁川亞運,及後更贏得亞錦賽、世青賽冠軍,用成績回應與母親的承諾。「現時社會很多父母都希望小朋友讀好書,畢業找一份好工作,就是相對好的人生,沒人會放膽讓一個還沒畢業的小朋友行運動員這條路。坦白說沒人知道運動員甚麼時候有成績,整個生涯可能平平淡淡就渡過,所以很感謝他們。」
最討厭「下次再嚟」
小時候父母的嚴厲迫使家朗變得堅強,但隨著「少年劍神」已經不再「少年」,家朗認為這份嚴厲已經慢慢轉變成安慰:「可能知我長大,都經歷過很多,所以只是告訴我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但他們從來不會說『下次再嚟』,在我角度這句是很不正面的安慰,我會想『為甚麼要是下次』,下次不知是甚麼時候,正如這一年因為疫情沒有比賽,有一段時間很迷茫,所以對這感受更深。」「下次再嚟」可能是家長們安慰小朋友時說得最多的話,但這卻是家朗最討厭的一句,「大家都知道運動員生涯很短,下次可能是下年的事,但下年身體可能變好,亦可能變差,或者會受傷,情況是怎樣沒人知。」正因為存在種種未知,所以家朗特別討厭「下次」。
運動員一定有高有低,這個世界沒長勝將軍。——「張爸」張子倫
7年的全職生涯,家朗經歷過無數的「下次」,這些「下次」讓他攀上過高峰,亦讓他跌過谷底。雖然家朗不愛說,但不懂劍擊的父母都會感受到Edgar的低潮,作為過來人,「張爸」與「張媽」都會用運動員的角度,助家朗走出谷底,「張爸」表示:「運動員一定有高有低,這個世界沒長勝將軍,任何時候都不會在高峰維持很長時間,當跌下來的時候如何調整再攀高峰,這方面我們都會與他分享。」
替父母圓奧運夢
「家朗已經幫我們圓夢,奧運是我們遙不可及。」每個運動員的夢想都是踏上奧運舞台,「張爸」與「張媽」昔日未能達成目標,然而家朗在2016年已經登上里約奧運,代他們完成這個夢想。5年前因為時間緊迫而未能到現場支持,今年又因疫情未能赴東京觀賽,「張爸」坦言感到失望:「上次他在里約寄明信片回來,他希望我們今屆能夠去現場支持,但結果都是做不到。」雖然未能親身到場,但「張爸」已經提早請假,透過直播為家朗打氣,至於「張媽」則表示:「我未必會看直播,只是看賽後結果,怕自己太緊張,始終有期望就怕失望。」
感謝他們當初的嚴厲。——張家朗
張家朗如今的成功,源自父母當初的抉擇,「少年劍神」透過這次訪談,更明白到父母對他衝奧的重要性,「今日慢慢說起才明白,一直覺得自己的性格是想要甚麼就去爭取,其實是小時候父母在我每次輸掉比賽的說話、訓話、要求,塑造我如今的性格,所以都很感謝他們當初的嚴厲。」或許他過去都未曾想過,父母的嚴厲成就了今天的他,而這次訪問除了讓他明白父母為他帶來的改變,更讓我們感受到家朗對父母的愛,「相比起以獎牌作回報,我更想他們生活無休。」相信無論家朗能否在東京踏上頒獎台,「張爸」與「張媽」對這個「少年劍神」已經感到無比自豪。
圖:李子正、彭淬祺
文:彭淬祺
影片:李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