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遊東奧】遇君一席話 或壞十年功



【體路日本直擊】這是個社交媒體年代下的奧運。

香港對上一次取得奧運獎牌是2012年,那時Facebook興起不久,我記得自己好像也只是剛開啟Instagram帳戶不久。當時的運動員大多不用理會討論區、FacebookInstagram或甚麼甚麼社交網上的你你我我,基本上只是面對傳統媒體的報道以及觀眾讀者的迴響。不過現代人手機離不開雙手,人人一把口一百種真相,輕輕鬆鬆在網上說兩句話,關上機便像事不關己般。

奧運只開幕了不足一星期,張家朗和何詩蓓就為香港創造歷史,當然值得可喜可賀。不過在喜訊之外,港將在東京要面對來自香港網上的壓力也成為今屆奧運的一個意外。只是一則帖文就擊起千重浪,只是一個無的放矢的批評,就令遠在日本備戰的運動員要親自在社交媒體連出兩帖回應,最後更在新球衣下表現失準出局。那個無的放矢的批評者連日消失,待港將出局後才悄悄地表示歉意,卻連歉意對象都沒有指明。

Simone Biles(Photo Credit:Tokyo 2020 Twitter)

還不止,更有人「質疑」「專業運動員的專業訓練不應該因為客觀環境變化影響專業水準」。甚麼?運動心理學是一門專業,即使體院亦有邀請運動心理學專家為運動員講解調整心理的方法。專業運動員也是人,是人就自然會受環境、受心理影響,強如奧運四金得主Simone Biles日前也因為心理壓力而退出今屆奧運。打一篇Facebook帖文、在討論區出一個post可能只需幾分鐘,但後果可能就會影響運動員十年苦練的結果。

在日本差不多10天,見證張家朗的可愛、何詩蓓的笑容、「鄧謝」的激動、伍家朗的疲憊,還有張雁宜的淚水。有時候我們也笑說,香港體記對香港運動員真的很好,無論如何也是「雖敗猶榮」、「僅負」云云。但其實是因為我們了解他們、知道他們背後的辛酸,不想他們再受太多指責,尤其在香港這個這麼「現實」的社會,當運動員已經不易,再面對這個已非以往般單純的年代,丁點事也能挑起某些人的情緒去捕風捉影,實在不忍心再說些甚麼。「唔支持唔緊要,但唔好破壞。」Well-saidour captain Yapp.

文:麥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