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早上起來沒有奧運直播了,心情帶點不實在。坐到客廳滑一滑手機,幾乎全都是行家們在社交平台發表的奧運感受。「1金2銀3銅」這個數字一舉超越香港自1952年派隊參加奧運以來近70年的成績。對香港,東京奧運是一屆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奧運會。
今屆奧運充滿的未知數實在太多,因為新冠疫情被歷史性延期一年,看著日本東京都由每天數百宗升上數千宗的確診數字(昨天新增確診數字有4,037宗),不難想像東京奧運充滿著變數「真的能舉行嗎?」、「會因確診宗數突然急升而腰斬嗎?」直至開幕當天,感覺還是步步為營。
在這延期的這一年,看著香港運動員在體院「閉關」訓練,他們有些人其實有出現過抑鬱情緒,但他們都一一克服過來。在體院裡除了訓練還是訓練,專注程度做得比以往好,他們說是有更多時間重新認識自己,認清缺點,改善技術,微調自己變到最好。為了奧運,他們把全部時間投入。直到之後就算容許到外地訓練,他們亦要自理三餐,將與外界接觸機會減到最少,做好防疫這關。空手道的劉慕裳說在美國邁亞密訓練的大半年時間都要自己煮食,笑說除了空手道技術連廚藝都有提升。提早在奧運開始前半年已抵達日本的香港競走代表程小雅也是一樣,除了訓練之外很少外出,用自己帶來的水煲和蒸煮工具在酒店房裡解決三餐。這個額外多出的一年,香港運動員都在默默地付出,裝備自己至最好一刻踏上奧運舞台。
上屆里約奧運,香港比巴西快11小時,看著在香港的同事們日夜顛倒跟進港隊消息,公司梳化成了同事的床舖,在更新港隊消息時,大家可能還在熟睡。今屆奧運主辦國是日本,香港人都常說日本是第二個家,難得沒有時差,沒有水土不服,除了疫情顧慮,一切外在環境都很好,這個地利沒有更好的了。
這備戰的五年間,香港運動員每天在進步,香港運動員的故事我們寫了不少,但「當運動員有出路嗎?」這議題還是經常被討論,經過今次奧運會相信大家會找到答案。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以行動解答了,在這擁有逾750多萬人口的彈丸之地,我們能拿到1金2銀3銅比過去近70年總和更好的成績,是因為香港的運動技術水平一直在提升,他們接受專業訓練,有能力拿到世界級的位置。
張家朗的世界排名已經升上第3;何詩蓓能在一直被澳洲、美國等游泳大國壟斷的游泳項目拿到兩面銀牌;杜凱琹、李皓晴和蘇慧音以本土球手身份說明香港乒乓球有能力站在世界前列;劉慕裳過去幾年已在世界賽拿到逾20面獎牌證明自己能力;李慧詩以34歲運動員的高齡,在講求爆發力和鬥智鬥力的場地單車項目中站上頒獎台。能當上體院運動員是一份職業,也是一份能追夢的工作。在眾多訪問中運動員都不忘感謝家人的支持,父母的支持是想當運動員的子女的第一個關卡。這次奧運後,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父母願意放手讓子女去勇敢嘗試。
日本人做事的一絲不苟,從細節上都見到他們為了這個奧運的付出,奧運村的環境、奧運獎牌的製作、運動員在選手村睡的紙板床。雖然日本人性格帶點固執,有些時候可能有點不開通,但他們的堅持,把東京奧運成真了,也實現了很多人的奧運夢。日本東京,謝謝你!
下屆巴黎奧運,香港也比巴黎快6小時,不知道到時還有沒有五台直播,也不知道大家是否願意捱眼瞓支持。但想告訴大家,香港運動員不是四年才有一次比賽,而且除了精英運動員以外,還有殘疾運動員,也有業餘運動員,就算有沒有拿到獎牌也好,他們對運動的堅持都可以寫成一個個勵志故事,讓我們在營營役役的城市生活裡找到堅持的理由,讓我們以香港人身份自豪。
文:徐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