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香港乒團   一起走過30年



【體路專欄】港隊乒乓女團在東奧勇奪銅牌,贏得廣大市民的讚賞。掌聲過後,奧運落幕,思緒帶我回到香港乒乓那段漫長而沒有太多掌聲的日子。

杜凱琹(右)與筆者分享女團奪銅牌的喜樂。

早於1991年,恒生銀行透過「恒生乒乓球發展計劃」,與香港乒乓球總會(乒總)合作推動乒運,而我於1994年出任恒生首位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監後,當年的行政總裁歐肇基便勉勵我,着我要用心推動乒運。今天港乒有此佳績,總算不負他和歷任CEO所望及支持。

2001年,我向乒總會長余國樑(Tony)建議,把計劃轉型為「恒生乒乓球學院」,得他大力支持。自此,我們不但繼續為這所「學院」提供贊助,還負責宣傳及推廣工作。

栽培乒乓精英  人才輩出

恒生乒乓球學院是本港首間單項運動的學院,而恒生也是支持單項運動培訓最久的商業機構。今年6位出征東奧的正選球手中,黃鎮廷、杜凱琹、李皓晴、蘇慧音及林兆恒等5人都是學院的畢業生。自成立以來,恒生舉辦了逾7,500項活動,惠及接近40萬人;30年來共撥款逾6,300萬元推廣乒運。

不過,我們贊助計劃多年之後,主要國際賽事的獎牌得主仍非土生土長的球手,我便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應否繼續提供贊助,培訓本地球員,以及推動本地乒乓球發展? 畢竟,恒生已投放了巨額金錢,可惜「本地薑」總與重要獎牌擦身而過。

雖然我和團隊都視此為一項社區投資,而非市場推廣項目,但「是否值得?」仍然是考量因素之一。慶幸本地乒乓球運動員近年終於在多項國際賽事中贏得不少獎項及榮譽,包括世巡賽男雙冠軍、世錦賽混雙銅牌及東奧女團銅牌,為港爭光,我感到欣慰之餘,亦與有榮焉。

乒總多年來可謂盡心竭力地付出,正因有他們負責招募、籌辦比賽等行政工作,我們才可專注做好最擅長的推廣工作,當年連院徽設計也是出自恒生手筆,我的昔日「愛將」何卓惠(Alison),對此感受更多。

何卓惠(右一)頒獎給時年4歲的蘇慧音 (右二)。

那些年乒枱外  女將情真

我們到學校推廣計劃,讓教練到校園培訓新一代乒乓球員,表現好的會獲選入恒生精英隊,以及到外地交流,更有機會晉身香港代表隊。最特別的是,2007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與當時年僅13歲、現為執業律師的趙頌熙進行示範賽。

我們也在商場主辦乒乓同樂日,又為球員拍攝短片,提升他們的形象。我們提出為曾是世界排名第六的黃鎮廷、杜凱琹及李皓晴改變形象,內斂的李皓晴初時一怔,反問:「吓?為甚麼要這樣做?」,後來才欣然接受了。

Alison至今對杜凱琹小時候那胖嘟嘟、羞怯怯的可愛模樣還歷歷在目。她換上中性韓風形象後,開心地說:「沒想到自己可以有這樣的改變!」。杜不但球技精湛,原來連唱歌、彈琴也難不到她,而且唱得不錯。她作曲兼自彈自唱,感情豐富,特別能夠觸動人心。Alison笑說,如果杜不打乒乓,本地流行樂壇可能會多了一位唱作歌手。

至於蘇慧音,Alison就更印象深刻,不但因她4歲半首次參加「新一代大比拼」便勇奪亞軍,而且還是Alison頒獎給她。即使成長之後,蘇開朗健談,但在Alison眼中,她依然是當年那位可愛小女孩:乒乓枱外,害羞寡言;上陣比賽,卻狠勁爆發,拼搏咆哮。

她們性格各異,李皓晴沉實內斂,杜凱琹多才多藝,蘇慧音奔放開朗,各有獨特和吸引之處。

非一般的推廣  惠澤社群

有一年,我們請小學員剖白練乒乓的心路歷程,記得有一位小朋友說自己每天要從長洲乘船到市區練習,從不間斷;另一位當被問到若不再讓她打乒乓時,更在鏡頭前大哭起來……,球員這些真情流露的片段,都觸動人心。另一年,恒生在總行博愛堂舉辦乒乓日,好讓來自弱勢社群的小朋友也可享受打乒乓的樂趣,當有位小男孩跑到我跟前說:「今天我很開心啊!」時,我眼眶不覺沁滿了淚水……

令Alison最高興的是,看到愈來愈多家長支持子女成為全職球員,造就了今日站在世界乒壇上,香港土生土長、持續發光發亮的乒乓球員。

當然,曾參與其中而對小學員另眼相看的也大不乏人,當時恒生CEO李慧敏(Rose),被他們對乒乓的熱情、毅力及卓越表現深深感動,後來她的夫婿袁天凡(Francis)成立了乒乓球隊「益聯投資」,征戰本地乒壇,屢獲獎項,杜凱琹便是「益聯」隊員之一。其實,袁氏伉儷組班,以球會友,並非只為成績榮譽,而是希望在另一層面,推動乒運。

與其他運動一樣,打乒乓不只為爭獎牌,而是要普及大眾,讓市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造福社群。港乒代表,無論男女,都需要各界各種形式的支持,才可以在國際乒壇上,更上一層樓,繼續為香港帶來更多正能量。

金融奇才袁天凡是乒乓好手。
傑出投資銀行家袁天凡成立的乒乓球隊「益聯投資」屢獲獎項。

文:張樹槐  達人傳訊董事總經理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