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青少年記者培訓計劃】保衛地球體記有責 做體育人先做地球公民



酷熱天氣下進行運動,令運動員承受更大的體能及精神負荷。

【體路專訊】全球暖化,一個老生常談的議題,其嚴重程度已經影響到體育賽事的舉行,北京冬季奧運會因為降雪量不足而要大量使用人造雪、東京奧運馬拉松賽事因為酷熱天氣而改為於北海道起步等等,體育正受到氣候危機的進一步威脅。

香港賽馬會青少年體育記者培訓計劃請來前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第一代天氣先生李偉才博士拆解氣候危機和體育的關係。李博士更寄語一眾JSR學員:「做體育人之餘,也要做個地球公民。」

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冬季運動的可持續性亦受到影響。

氣候危機  衝擊大型體育賽事

隨著全球氣候愈來愈熱,令大型體育賽事更改賽事地點和賽期變得愈來愈常見。李偉才博士以2022年北京冬奧為例,因為北京雪上項目賽區的降雪量不足,令賽事需要大量使用人造雪才可以進行。人造雪需要大量消耗水資源,據專家估計,北京冬奧使用的250萬平方米人造雪,耗水量等於12,000名北京巿民的全年用水量總和。

全球「熱」潮下的大型體育賽事
東京奧運
日本奧組委早在2019年已經決定將東京奧運的馬拉松項目改在緯度較高的北海道札幌大通公園舉行,以避開東京都炎熱的天氣。可是,奧運期間連北海道也連續8天錄得攝氏35度以上的天氣,令跑手仍然要在酷熱天氣下作賽。

北京冬季奧運
北京冬奧舉行雪上項目的延興賽區,因為降雪量的不足,需要完全依賴人造雪。。由於人造雪比天然降雪堅硬,更令選手擔心賽道安全,女子30公里自由式滑雪銀牌得主Jessie Diggins更指,在人造雪賽道進行滑雪比賽,感覺更像滑冰。

卡塔爾世界盃
由於卡塔爾的夏天氣溫可高達攝氏43度,故此2022年世界盃改於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之間舉辦,成為有史以來首屆於冬季舉行的世界盃。

雖說是體育記者培訓計劃,但學員就氣候問題的提問,亦有板有眼。

學員李煒錡表示,李博士的分享令自己相信每個人在應對氣候危機上可以做得更多。

李煒錡:如何處理開冷氣和加劇暖化之間的惡性循環呢?
李偉才:將冷氣調校至24-25度,加上風扇可謂威力強大,比起調低冷氣溫度更能減少耗電量和電費,因為冷氣每凍一度,電費就增加百分之十。

伍俊熹:是否覺得國際協作在解決氣候危機變得可有可無?
李偉才:全球暖化和能源政策息息相關,故此由上而下,全權國之間的國際會議必需要繼續。就算世界沒有一個解決氣候危機的仲裁者,令人對國際合作的看法很消極。不過「人要面,樹要皮」,國家之間都會因為自己的聲譽和監察而努力。

石翰霖:如何在環保和發展中取得平衡呢?
李偉才:社會發展和環保之間的對立是虛假的,香港的土地問題也是值得商榷,只是有地不用,例如:回收棕地、酌量發展效野公園邊陲地等等。香港的最大問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不夠屋住,而是制度性上出現住屋分配不平均的問題。

鍾文淵:為何覺得核輻射和全球暖化的危害是「蚊髀和牛髀」?
李偉才:核工業經過七十多年的演變,安全性已經數一數二,傷亡比起煤礦事故和破壞、空氣污染衍生的傷亡更少。不能夠因為核輻射的可怕而忽視使用化石燃料的禍害。而全球暖化持續,會令凍土融化而釋放甲烷,甲烷是一種比二氧化碳要厲害的溫室氣體,會引發一發不可收拾的暖化循環,令人類萬劫不復。

石芷希:怎樣可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李偉才: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輸送是必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透過技術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儲能而且進行輸送和互補,香港一樣具備發展離岸風力發電場的條件。不要覺得可再生能源只屬杯水車薪,只要從太陽截獲八千分之一的能量轉化為能源便足夠人類的使用。

JSR學員的期許       

李偉才博士寄語JSR學員,除了體育之外,也要關注氣候危機。

李博士向學員傳達一個期許—成為體育人之餘,也要成為一個具有宏觀視野的地球公民。報道體育賽事時,也要提升大眾對氣候危機的關注:「北京冬奧就是一個好例子,如果焦點只放在精彩的賽事,而不談人造雪賽道對環境的影響和浪費,不但未能喚醒大眾關注,只會令人遺忘。」

歡迎登入培訓計劃的社交媒體專頁,了解更多計劃的活動,欣賞歷屆學員的作品。
Facebook 專頁
YouTube Channel

資料來源:香港賽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