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Green Running 為環保出一分力



香港馬拉松所設的回收站。(圖:香港田徑總會)

【體路專欄】熱浪席捲全球,高溫持續破紀錄,對跑者來說是體能的考驗,加上近年酷熱日數比早年增加,不期然令人想到氣候變化以及全球暖化的問題—跑步如何可多行一步,為可持續發展盡一分力?瀏覽體育與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資訊,除了賽事的營運可推行各種綠色措施,作為跑者,也可由最基本的生活習慣開始做起。

在管理上,以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紐約馬拉松的主辦機構紐約路跑者(New York Road Runners, NYRR)為例,其於2019年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成為體育促進氣候行動框架(Sports for Climate Action Framework)的簽署者之一,銳意對緩減氣候變化肩負更大的責任,在舉辦賽事時須首要考慮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不同方面減低對氣候的影響,以及教育公眾推動可持續發展。

紐馬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馬拉松賽事,在2019年參加人數就達到53,627。作為主辦機構,NYRR一直皆有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措施,部分更已實施超過十年,值得借鏡。

單在2019年,由紐約馬拉松所產生、原應運往堆填區的廢物之中,就有75%共339噸廢物經承辦商回收循環再用。於比賽前後、在賽場所留下剩餘的食物及飲品亦有機構專責處理、收集及捐贈,受惠人數達120萬。不少跑手在開賽前常會丟棄隨身的熱身衣物,於2019年,紐馬就回收了約55,682公斤衣物,由此計起過去七年總共收集得的衣物總量就超過455,000公斤之多!香港馬拉松亦有與非牟利機構合作,收集賽事的剩餘食物再轉贈有需要人士。

近年國際間亦流行「plogging」(有譯「環保慢跑」),那是來自瑞典語的「plocka upp」(執拾垃圾)加「jogging」(慢跑)結合而成,即一邊慢跑,一邊拾路邊的垃圾。NYRR亦曾在2019年的世界地球日舉辦「Get Out To Plog」。

在香港,2018年亦有環保組織曾舉辦HK Ploggers香港垃圾跑,寓環保於跑步,Plog是個不錯的選擇。如跑在山上,自己垃圾(如power gel的包裝)自己帶走是基本原則;如能一邊跑山,一邊Plogging則當然是「更上層樓」的美事。中國首個獲國際馬拉松與路跑協會(AIMS)頒發2019年度全球「綠色環保獎」的廈門馬拉松亦已在賽事中禁用即棄膠樽膠杯,並請義工在市內進行Plogging。

筆者在2017年第二次參加世界最多人参與的紐約馬拉松。

Plogging之餘,倫敦馬拉松在2017年首次引入有趣的「新猶」——以派發「水彈」作補給。這種名為「Ooho」的小水彈外衣由海藻製造,可食用及生物降解。在2019年倫馬,葡萄適Sport共派發盛有運動飲品的Ooho及可分解紙杯共36,000個以取代膠樽。此外,大會亦特別設計由循環再造物料製造、可輕便存放水樽的跑步腰帶(bottle belt)。700名參加者在賽事中試用後,發現用家比非用家平均減用膠樽量超過40%。由此連同其他減膠樽措施,2019年倫馬膠樽節省量達215,000個。

順道在此一提跑友在日常練習時也一起Green Running,減少使用即棄膠樽。用即棄膠樽飲水只短短數分鐘,但地球卻須要450至1,000年才能將之分解,因此,即棄膠樽確是可免則免,又或是盡可能把膠樽回收,以作循環再造。

另外,在選購跑鞋時,不妨可多留意相關產品是否選用循環再用的物料製造,例如ASICS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就指出,2021及2022年超過90%的新跑鞋皆加入了循環再用物料製造;自2017年起,所有Lululemon的羽絨亦達到「人道負責任羽絨標準」(Responsible Down Standard)認證。

精明購物之外,跑友亦可捐贈二手跑衣跑鞋以推動環保。香港田徑總會亦於香港馬拉松推行相關計劃,所收集的二手運動鞋送往非洲貝寧田徑會,以協助當地居民的跑步發展。

由內而外的Green Running貼士,亦可以由「跑素」開始。畜牧業,尤其是牛的排泄物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是加劇氣候變化的元兇之一。因此,如能多吃素,可減少碳足印,即使未能全素,也可考慮一星期食素一天,這對健康及環境亦有裨益,為緩減氣候變化出一分力!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文:張樹槐
達人傳訊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