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青奧吉祥物把「砳砳」從南京帶回家



20140821-06ssa

【體路南京直擊】今屆南京青奧運動會的吉祥物叫做「砳砳」(音:樂樂),意念來自南京著名的雨花石。「屈臣氏集團香港學生運動員獎南京交流團」的第三天行程,專程到訪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甘家大院,學習做輕塑泥「砳砳」,把吉祥物帶回家。

在第三天交流團的早上,先安排團員參觀國父孫中山的陵墓—中山陵,要步上392級石階完全沒難倒各位團員,經過運動訓練的香港學生運動員,體能當然比一般人好。

20140821-08ssa

20140821-07ssa

團員林子軒(主項:室內花式單車/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感想:

「走數百級樓梯完全沒有難度,在中山陵頂看回山下的風景很舒服,整個中山陵的設計呈一個中字,階級也經過特別構思,非常有意思。」

20140821-09ssa

然後第二站便是佔地8.3萬多平方米的南京博物院,是一座綜合性省級歷史藝術博物館。

20140821-11ssa 20140821-10ssa

團員張凱傑(主項:游泳/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中學)感想:

「南京博物院資料文物非常豐富,連史前至現代都有,相比起來香港的博物館都給比下去,特別在這所博物院引進科技去介紹歷史,我覺得香港也有這個需要。印象最深刻是其中一個展館民國館裡的國民街,讓我仿如置身上海灘的感覺,了解到當時人民經商的情況。」

團員歐映彤(主項:游泳/瑪利諾修院學校)感想:

「在南京博物院裡印象最深是看見很多青銅器,其中一個叫牛燈,就是古代的照明工具。上半身是燈,下半身是一頭牛,當用火點著牛,熱力經過通管,點燃上面的燈芯,用作照明。」

20140821-12ssa

交流團過去兩天,團員嘗了多趟南京最有名的美食—鹽水鴨,這天下午餐就轉轉口味吃一道北京名菜—片皮鴨,團員對師傅「片」鴨的過程都感到非常好奇,圍觀師傅「片」鴨。吃過午餐後便出發到「甘家大院」,那裡是甘熙的故居,是清代時中國最大的平民住宅,現時已改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團員們還特地在這裡上了一課製作輕塑泥公仔,親手製作自己的青奧吉祥物「砳砳」。

20140821-01ssa 20140821-02ssa 20140821-03ssa

團員陳芷蓉(主項:舞龍/天水圍官立小學)感想:

「在甘家大院真的大開眼界,原來世界上有很多厲害的人。看到介紹剪紙技術,工藝超群,我也買了一對龍鳳剪紙回香港。」

團員馬善堯(主項:曲棍球/協恩中學)感想:

「原來南京有很多手藝技術,最令我驚嘆是微雕,他們能在小如米的物件上雕刻,很多更是雕上一首詩或圖畫,我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米上的內容。」

20140821-04ssa

晚上的青奧節目是到南京奧體中心體育場觀看首日開展的田徑賽事,碰巧交流團中有10位學生運動員團員的運動主項是田徑,他們看比賽時更加投入,希望從一眾年輕的專業運動員身上有所得著。

20140821-05ssa

團員林欣禧(主項:田徑100米、跳遠/寶血會思源學校)感想:

「青奧運動員年紀不比我們大很多,但他們的技術、姿勢、節奏都比我們厲害得多,看他們比賽讓我覺得很興奮,很值得我們學習。」

團員何珈睿(主項:田徑跳遠/香港培正小學)感想:

「在這裡最想學習運動員堅毅不屈的精神。平日在灣仔運動場訓練,一來到這裡看見跳遠跑道也比香港的更長更靚。」

團員王友誴(主項:田徑擲壘球/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感想:

「這裡場地比香港的田徑場都要大,這裡運動員的轉腰動作都做得很流暢,很值得學習。但我現在身型不夠大隻,我會多吃飯希望日後有進步。」

團員藍尉鳴(主項:田徑400米、800米/港大同學會書院)感想:

「剛才看到選手跑出的時間,原來想要參加青奧一點也不容易,最快一位比我跑快20秒。看他們無論起跑、超越對手的動作都十分講技巧。」

團員徐嘉欣(主項:田徑100米、跳遠/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感想:

「第一次在現場看田徑國際賽事,比平時電視機收看更刺激興奮,看到運動員衝線一刻,心裡激動很期待。相比起來,儘管在區賽獲過獎,但仍有很多不足。」

團員丁嘉惠(主項:田徑400米/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感想:

「一入場就看男子400米賽事,我看得尤為興奮,青奧運動員年紀跟我相約,但技術卻高出很多班。」

團員陳灝軒(主項:田徑100米、200米/光明英來學校)感想:

「看見運動員在比賽場上那種拼勁,就知道他們花了很多工夫,真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工。自己實在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最想學時間分配,好好分配我讀書和訓練的時間。」

團員蕭俊宜(主項:田徑跳高/沙田官立中學)感想:

「雖然未有機會觀看青奧跳高賽事,但這晚看到400米、800米,以及擲項等多項賽事,感受到這裡熾熱的氣氛,現場觀眾多,場面震撼。」

團員李懿(主項:田徑長跑/聖公會主恩小學)感想:

「入場一刻感覺好震撼!剛才看女子800米比賽,有一位選手身材不高大,年紀輕,但她已經可以代表國家出賽。又親眼看到擲鐵餅賽事,我拿過鐵餅覺得十分重,他們卻如拿起膠樽般。」

 

 

文、圖:徐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