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最近,與本地桌球圈的人士飯聚,席間得悉香港桌球總會有一個制度能讓本地精英一試身手,嘗試轉戰職業賽場。區區想藉住這個專欄,向《體路》的支持者簡述這個較新的制度並淺談其價值。
隨著體育大亨漢恩(Barry Hern) 登上World Snooker的主席寶座之後,他馬上為「士碌架」的職業舞台帶來一連串改革,包括將職業賽場徹底對外開放。為達到這個目的,負責營運職業桌球的World Snooker便於2011年催生出一個倣效高爾夫晉升職業制度的產物——Q School。
它是一項在職業賽季完結後的職業資格爭奪賽,不設任何參賽資格,凡非職業球手只要交付報名費便可角逐。首三屆(2011-2013年) 均設三站賽事,每站的四強可獲職業資格,即當屆合共有12名球手可轉戰職業;但由2014年起,Q School縮減至兩站,從中只提供8個職業名額。前文所提及的香港桌總新制度,便是保薦並全數資助本地的桌球精英出戰Q School。
要得到該個機會,球手必須符合兩點:
一)要於Q School舉行前的香港公開賽的最近三個分站中累積分數排第一;
二)該球手屬體院資助的「精英運動員」。
若符合上述要求,加上在不影響港隊外戰方略的前提下,總教練郭偉恩便會引薦該球員參與Q School賽事,力圖爭奪職業資格,而所有費用會由體院的撥款支付。
香港桌總設立這個制度當然有其正面作用及積極性,至少每年能讓一名本地精英外闖,與一眾頂尖業餘手甚至前職業手切磋過招,肯定獲益良多。但欲透過這個制度造就出另一位香港職業手,便會遇到其他困難。區區當然不是妄自菲薄,認為本地精英缺乏競爭能力,而是從現實角度出發,預視到一些潛伏的阻力。
轉戰職業 困難重重
縱使漢恩上任後一直致力將Snooker全球化,並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功。但基於歷史原因,「士碌架」始終以英國為根據地,若要在職業圈闖一番事業,便需紮根英倫,這點便給本地精英下了好幾道難題。
晉升至職業舞台並不是意味著財源滾滾,相反,更要為旅居海外的花費作好準備。除膳食及住宿這些基本的生活開支外,作為職業桌球手亦要兼顧長期練習用的檯租(如獲贊助除外)、各項賽事的報名費用及周遊列國參賽的旅費等等。若然找不到「有心人」贊助,需要自掏腰包,相信大部分本地精英會因此而卻步。
另外,身為體院的「精英運動員」是可獲得資助,而金額多寡便視乎運動員的成績。體院的「精英運動員」資助一共劃分A至C三級,戰績最優異便可享有A級資助,如此類推。假若一名桌球的精英運動員轉戰職業,便需要在全球最高水平的舞台得到體院認可的成績才可獲相對應等級的資助。坦白說,要做到像傅家俊長期身處A級行列,其難度是頗高的;再者,透過Q School所獲的職業資格是為期兩年,如站不穩陣腳,兩年後未能躋身世界排名64位之內,便要打回原形,重返業餘行列。先不談力保排名64的難度,試問在大多已年過三十的本地(男)精英中,哪位甘願冒著有可能資助降級,甚至失去精英級別資助的風險去短暫地闖一個陌生世界?別忘記,還有語言、文化、飲食適應以及家庭等一大堆問題要考慮啊!
制度背後 意義重大
假使最終未能造就另一名香港職業手也好,這個「保送Q School」的制度是有其存在價值,它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本地精英在最高業餘水準的競賽中歷練,為港隊積存實力。
事實上,區區更樂於看見的是這個制度的起源反映出香港桌總的效率。某天某球員表達了想參與Q School的意願,總教練郭偉恩得悉後認為此舉對港隊確有裨益,便撰寫相關報告呈上香港桌總的委員會,並最終獲得這五人委員會通過。整個過程高效而流暢,而更重要的是,這能讓香港桌總建立一個更開明及認真聽取意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