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偵輯檔案:雙腿膝蓋外側疼痛 (ITB Friction Syndrome)



20141219-jetzchong

【體路專欄】這是一個近期比較複雜的病例,也是少數同時做了 running analysis 同 bike fit 的例子。 他是非常活躍的單車運動愛好者,80後攝影師,有玩比賽如新世界三鐵接力賽,同時練習 Road Bike 和 TT,踩車超過5年,一星期騎行平均多過 3 次,超過150公里,平路 AV 超過40km/hr,踏頻超過 110 rpm。身形瘦削的他,是所謂的爬坡型車手,好練腳頻。 疼痛去年8月初發於左腳,然後到今年11月右腳開始疼痛。左腳痛是踩車引起的,休息2個月後已經沒痛。右腳痛是為了鍛鍊下年跑步半馬拉松而發生的,某次下坡之後就開始痛了。但最近連踩車也開始外側痛。經過詳細的身體檢查,Physical Diagnosis(物理診斷)的結果是:髂脛束摩擦症候群 (ITBS)。這問題看似很熟悉,但實際在跑步和騎車上的表徵又是怎樣的呢?是不是每個患上ITBS都是一模一樣?治療方法千篇一律?我不認為。

Running Analysis(跑步檢測):

  1. 上身軀幹前傾
  2. 上身旋轉擺動較多
  3. 輕微傾側向右
  4. 雙腳離開地面太多
  5. 使用的跑鞋並沒有足弓承托

因此,我建議他:

  1. 下巴後收
  2. 針對性的核心肌肉訓練
  3. 雖然他沒有明顯靜態扁平足,但仍須留意更換跑鞋做好 motion control

Bike Motion Analysis(單車動態分析):

  1. 從後觀,雙膝蓋呈現內八向上管的騎行
  2. 雙膝搖擺幅度甚大,右比左多
  3. 從膝眼觀測盤骨搖擺不算多
  4. 從側觀,膝蓋垂直線超過腳趾 5cm

由於他說剛在另外一處做了 bike fitting,暫時不想更改車上的設定,所以我並沒有替他調校座位,但 foot/pedal interface(足踏介面)就做了非常仔細的調校,包括:

  1. Rotation 將鞋碼調至適當的旋轉減低膝蓋內八情況
  2. Fore/aft 將鞋碼調至適當的前後把膝蓋垂直線跟腳趾差距縮短成 3cm

當鞋碼調過後,無論輕腳或者重腳他都立刻感覺到發力比較自如和舒適。他也剛剛完成瘋 200 的佛波鵝整體攀升 5000 米的斜路項目,成功地無痛完成。 這案例有四個重點值得留意:

  1. Overuse勞損性創傷的膝蓋疼痛通常都會兩條腿輪流發生,一邊出事之後,另一邊也很大機會會再發生,只是時間問題。
  2. 當見到疼痛症狀在一邊發生時,醫者應該也同時留意另一邊腿有沒有體格上的差異,如有,應該同時解決,以免疼痛蔓延。
  3. 車上的問題,車上解決;路上的問題,路上解決。
  4. 有時候創傷治療不應該只是從休息著手,無論甚麼運動都好,被動的休息根本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辦法。休息過後,如無對症下治,只會令問題加劇,然後又是休息,你知道嗎? 運動員的生命爭分奪秒,每休息一刻鐘就是相等於十年等待的內心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