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爭標,是大部分運動員的終極目標。但對於南華手球隊的「資深」隊員而言,「承傳」才是他們近年經營球隊的最大信念。
讀者投稿
當一位香港運動員不簡單
「我個名叫做香港業餘運動員 返工果時係日頭 練習果陣係夜晚 有一樣野我比人地叻嘅就係我唔怕辛苦 但係我都同其他運動員一樣都係怕輸嘅」 【讀者投稿】最近,有位香港代表隊朋友四處為比賽球衣張羅,希望為球隊尋找到球衣贊助。但有人問她:「你們有什麼能夠給予贊助商?你要令人覺得你們是值得贊助的。」
十問單輪車 幾耐學得識?
【讀者投稿】單輪速度不快、入手不易,有人甚至形容它為stupidest form of transportation(我好同意,呵!),可是輕便的它卻有很多可能性,透過練習,可以用它來落樓梯、跳高、長途旅行、做花式表演等等,令人不自覺愛上它。很多人對單輪的印象是難,無錯它不容易,但以自己為例,我是單車「有限公司」,單手踩單車對我來說已經很困難,想在騎行中拿紙巾抹汗也令我非常緊張。但在單輪上,我卻可輕鬆喝水食雪糕。
慶賀人性 – 奧運精神與父子親情
【讀者投稿】 國際奧委會於2000年起,以「Celebrate Humanity」為口號,宣傳奧運會的精神及價值,更推出了一些短片,其中關於英國運動員Derek Redmond的事蹟,多年來感動及啟發無數青年。臨近父親節,筆者在此引經據典,跟一眾體育人思想一下體育與親情的關係。
【讀者投稿】把單輪帶去西藏
【讀者投稿】出外旅行,若能同時做心愛的運動,絕對是開心double up。 把單輪帶去了西藏,由於我是第一次到達高原,所以沒有太冒險,主要在首都拉薩中踩車。 出乎意料地,稍稍適應高原地區後,人沒有想象中的狂喘,而踩車比步行省力,城市中的道路亦很適合踩單車或單輪。推介沿拉薩河邊走,路平坦之餘,風景亦很美。
死纏爛打的毅力 港第一人聽障奧運sub 3跑手—黃冠良
【讀者投稿】記得去年夏天新一季跑班開始,第一堂按例是2.4km跑步分組測試。測試分男女兩組進行,我記得有一位身穿「猛龍」字樣背心的師兄,輕輕鬆鬆的以頭幾名走完了那6個400m的圈,似乎仍可以再跑得再快再遠一點,叫同是衝2.4km但喘不過氣來的我印象深刻。及後教練添sir(馮華添教練)有介紹他,他叫黃冠良(Jason),是一位聽障人士,在去年12月台北馬拉松做出了3小時02分的佳績,並預期未來sub 3指日可待。
一個孕育田徑明星的學界比賽
【讀者投稿】一年一度的學界體育盛事—D1田徑決賽已經曲終人散,最後男女子組全場總冠軍分別由拔萃男女書院奪得。這項曾經孕育過多個田徑名將的比賽不單是學校間的對決,這場比賽的觀眾欣賞不只是香港學界運動員的水平,而是去感受學生們的熱血及激情,這份熱誠在步伐急促的香港確實難能可貴。
香港體育普及化淪為空中樓閣
【讀者投稿】香港特區政府把體育普及化納入體育政策發展三大重點之一已差不多有14年,政府甚至希望透過體育普及化能去改善體育精英化的情況。在日本和南韓,當地的政府同樣有類似的願景,而且實踐得頗為成功。[1] 在香港,情況同樣如此順利嗎?
行外看《震盪真相》
【體路專欄】當今年奧斯卡大家都在談論迪卡比奧會否「終於」得償所願拿到影帝,有沒有留意因為提名名單「太白」和太太明言杯葛的史密夫,和他主演得到金球提名的《震盪真相(Concussion)》?
BedTalk系列:姊妹
【體路專欄】網球界有費達拿和拿度、細威和舒拉寶娃;羽毛球有林丹和李宗偉。體壇上,總有些老是常聚頭的冤家。場上的冤家,落場都是好朋友,你或許在決賽後的晚上,酒店旁邊的小酒吧,見到他們呷著杯練習期間要戒掉的dry martini,談笑風生。
確診與人工智能
【體路專欄】某天有位年輕的運動員因為膝蓋疼痛求診。之前已經有四位物理治療師分別為他做過療程,但成效不彰。我再細問事發經過,他說在打籃球時懷疑扭傷,「(好像、似乎)聽到『啪』一聲。」但他也不大確定,受傷後膝蓋一直沒有腫脹,日常生活都沒有問題,只是跑步有點痛。我愈聽愈不妥,著他躺在床上,試試他的前十字靭帶──(好像、似乎)斷了。我立刻將男生轉介骨科再做掃描,從片上看見斷了的靭帶,真的,假不了。醫生立刻安排手術,運動員才慢慢恢復過來。
北歐定向之旅(下)
【讀者投稿】行文之時碰巧是香港足球隊兩場重要的賽事,球員在場上表現的拼勁及體育精神,感染了很多香港人。體育精神就是在比賽中全情投入,不只著眼於勝利、賽果,更重要的是全力以付。本文中的定向比賽某程度體現了這種精神,參加者之中很多其實已達暮年,老眼昏花,甚至步履蹣跚,但他們仍然會盡力衝刺,爭取旁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秒半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