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外看《震盪真相》



20160129-meganli01
Photo Credit: wvgazettemail

【體路專欄】當今年奧斯卡大家都在談論迪卡比奧會否「終於」得償所願拿到影帝,有沒有留意因為提名名單「太白」和太太明言杯葛的史密夫,和他主演得到金球提名的《震盪真相(Concussion)》?

(內含劇透)

主角Benett Omalu是尼日利亞裔的法醫,被派到匹茲堡。某天他接到Pittsburg Steeler名宿Mike Webster英年早逝要對死因進行解剖,才發現腦部經長年累月大大小小的不同撞擊可以變成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很多人都誤解,以為頭盔愈耐撞,就可以預防腦震盪。通常向著運動員和教練我會用這樣的一個比喻:腦袋就像一個堅硬無比的鐵盒裡裝著的豆腐,雖然還浸著液體,但一個衝擊,就像給鐵盒猛力搖晃,離心力也可以將豆腐震碎。法醫說,人類沒有像啄木鳥般有腦袋繫帶,可以將長時間猛力搖晃腦袋的離心力卸掉。潛台詞是,人類根本不適合進行如美式足球般的全撞擊的活動。有這樣的發現當然會令球壇嘩然。因為這意味著家長因為安全問題不敢送孩子玩這項運動,少了好球員,沒有精彩的賽事,大聯盟的收入將會大受影響──整項運動都會面臨崩潰。

Dr Omalu是遠近馳名的蛀書蟲,除了法醫他還有工商管理碩士等8個學位。就是這種「打爛沙盆問到篤」的性格,才令他找到球壇名宿的致命原因。好醫生也要有好師傅,上司Dr Cyril Wecht也是一代傳奇法醫,接過的案子包括到現時仍是懸案的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貓王」皮禮士利等等。懂得在動物的例子舉一反三,更親身走到球場看練習和比賽。最了解受傷機制的人,諷刺地是對美式足球一竅不通的非洲醫生。難怪到成果刊登在腦神經科必讀的《Neurosurgery》,所謂一直在美式足球圈裏打滾的醫生們都嗤之以鼻,甚至有為大聯盟打工的科學家窮追猛打,要求Dr Omalu撤回文章,就是要駛個下馬威,要法醫明白「內政不得由外人干涉」的體育發展硬道理。欲蓋彌彰,到事件醖釀到成為《紐約時報》的A1頭條,大聯盟才硬著頭皮搞個研討會,卻將法醫拒諸於門外,自說自話。

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特區政府面對市民訴求一樣:找些「相關」人仕成立委員會訂立臨床指引。委員會裡一位腦神經專科醫生都沒有,卻有位長期為大聯盟顧問的風濕科醫師在裡面,可見「圈內」、「圈外」的門戶之見根深蒂固。故事發展下去,到個案刊登後三數年,愈來愈多退役球員相繼出現症狀甚至自殺身亡,大聯盟才認真對待他的臨床發現,進行長期追縱,確認職業甚至高中的美式足球員比普通人患上腦震盪或早期腦退化比對照高出19倍。

Dr Omalu可以?所慾言,是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Pittsburg Steelers前隊醫(Alec Baldwin飾)說中了那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無奈「為了令球員出場,出動到繃帶、吊針、利多卡因和異丙酚(止痛藥)、百憂解(抗抑鬱藥)……就像幫一級方程式換車胎般」作為醫護人員,為表示對運動項目的熱愛,投身於相關運動事業無可厚非甚至順理成章。當運動成為宗教,失去理智,要用盡一切方法去掩飾其黑暗面,原本要用來強身健體的體育事業,為甚麼要人賠上健康、金錢、家庭甚至性命?為了令產業巨輪不停運轉,運動員要怎樣避免成為產業鏈裏被用完即棄的鏍絲釘?故事在大銀幕上映固然會有點誇張成份,但當香港開始有運動競賽項目走向商業化,為了勝利,運動員將身體推向極限成為世人榜樣,最多可以付上多少代價?

關於這方面,我沒有答案。但我知道韋史密夫為甚麼沒有被提名奧斯卡影帝﹣﹣不是因為角色是黑人,他的尼日利亞口音簡直完美得無可挑剔。但當你見到迪卡比奧茹毛飲血,艾迪列柏尼化濃妝扮變性人,麥迪文在外太空唱《西伯利亞人》,見到Dr Omalu的真身,韋史密夫沒有為角色增點肥,似乎過於風流倜儻了吧!

堅.Dr Bennet Omalu (Photo Credit:guardian.co.uk)
堅.Dr Bennet Omalu (Photo Credit:guardian.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