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淺談(34):「非常心」與「平常心」的理解與切換

【體路專欄】非常心驅動運動員為目標奮鬥,例如「追求功名,成就自我」或者「為國爭光,報效集體」,它會讓人激情投入,追求高效。但它因動機強烈,容易引發高焦慮,從而導致行為表現不佳;平常心是讓運動員在運動生涯過程中心態平和從容,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者「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這種處世態度因為行為內控穩定,反而有可能最大程度挖掘潛能。

運動心理學淺談(33):與「疫」同在-帶著問題去發展

【體路專欄】2020年開始得如此「疫」想不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打亂了人們原本習慣的生活與時空。時過半年,疫情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得以控制,但其似乎還遠未過去,昔日大家所熟悉和適應的一切也依然未能完全復返。尤其對於一眾運動員而言,原定的比賽被取消、計畫好的訓練被打亂、預定的行程亦擱淺,仿佛一切都陷入了一種不可預期、前所未有的陌生之中……

運動心理學淺談(32):球證的壓力

【體路專欄】一場比賽的質素很視乎於運動員的賽前準備功夫、比賽狀態,及各種心理和生理因素,他們還需配合教練的專業判斷、策略及安排等,才有機會令球員發揮應有的水準。

運動心理學淺談(31):運動員, 你們知道自我憐憫 (Self-compassion)的重要性嗎?

【體路專欄】在之前刊登的運動心理學淺談(16)中提到荷蘭的一項調查中(Gouttebarge等,2017,總樣本485人),現役的各運動項目男女精英運動員,有焦慮/抑鬱症狀的占44.7%,睡眠紊亂22.3%,憂慮/煩惱26.6%等等的症狀。雖然這是歐洲的研究,香港本地的相關研究還是缺乏,但是可以相信的是香港運動員也同樣面對著類似的情況。

運動心理學淺談(30):運動抗疫、運動員抗疫-心理篇

【體路專欄】近月的疫情對全世界帶來嚴重影響,奧運亦因此而首度延期,運動員及教練們正面對著不同程度的身心挑戰。有本地運動員早前確診,執筆之時,他們還在醫院中,再想到曾與確診運動員一同訓練的隊友、朋友及家人,有些接受了政府或自我的隔離安排,他們所經歷的困難,難以言喻。

運動心理學淺談(29):怎樣處理在比賽中的脾氣

【體路專欄】我們每人都在運動場上做過自己認為愚蠢的事情,跟著發了脾氣,接著的通常是一連串的錯誤,問題是:運動比賽中可否發脾氣?

運動心理學淺談(27):運動專一的謎思

【體路專欄】「升中後功課繁重,我們每星期打四天網球已經夠忙了,加上還要補習,根本沒有時間做其他運動。」 「我想女兒投放更多時間打劍擊,如果表現好的話,說不定排名高的大學會因此而取錄她。」

運動心理學淺談(26):表像訓練 – 幻想亦有助夢想成真

【體路專欄】表像訓練(imagery)是心理訓練的其中一個重要手段,根據Richardson(1967),表像訓練是指在「沒有」實際肌肉活動的情況下,在腦海中「重演」一些感受過的動作和形像。他還就此舉了一個例子:「當一個哥爾夫球手,閉上眼睛,坐在椅子上去想像擊球的動作時,就是正在進行表像訓練了」。

運動心理學淺談(25):選擇適當的體力活動來減少自閉症兒童的刻板行為

【體路專欄】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數字顯示,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簡稱ASD) 是一種兒童早期表現出來的神經發育障礙,近年來發病率迅速上升。據香港特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2年的報導,在香港患有ASD的兒童患病率為14.6%,這趨勢預計將繼續上升。

運動心理學淺談(22):運動心理學家臨場支援的問與答

【體路專欄】之前筆者同事也曾討論過運動心理學家的臨場支援,其實有不少運動員及教練也曾很好奇到底賽場上的臨場支援有什麼具體功效,以及到底有沒有必要。

運動心理學淺談(20):計畫制定在身體鍛煉的作用

【體路專欄】當一個不經常運動的人下定決心去鍛煉身體的時候,有多少人會真正付諸實踐呢?在我們打算運動之後或者計畫去鍛煉身體之後,往往出現的情況是我們沒有真正地將自己的決心和計畫轉化為身體鍛煉。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定義為意願-行為的分歧(Sheeran & Webb, 2016)。也就是說,良好的意願本身並不能直接轉化為鍛煉身體的行為。例如,規律的跑步和去Gym進行負重訓練。

運動心理學淺談(19):臨場支援的觀察與學習

【體路專訊】剛從日本跟隊回來,這次比賽中,我除了看到港隊運動員一貫的拼搏精神外,更留意到不同教練,確實有著十分不同的教授風格。大部份教練在賽前都會跟運動員分析及討論比賽計劃。在對抗性項目中,教練亦會在對賽表出來後,指示運動員應有的技術、戰術及心理準備。比賽當日,在個別課或專項熱身時,教練大多會重申,比賽時的重點事項,但個別教練會慣性地嘗試營造不同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