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運動員經常為自己定下練習和比賽目標,而大部分的運動員都不習慣去設定目標進行自我照顧(self-care)或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為了完善個人表現和心理水平,自我照顧是必要的行為(Richard & Shea, 2011)。更重要的是,自我照顧不是一種放縱。它是預防身心倦怠和損傷重要的一環,不應被視為「額外的」或「如果有時間就做的」的活動(Barnett et al., 2006)。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運動心理學淺談(45):如何保障青少年運動員訓練的有效性
【體路專欄】處於不斷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運動員,保障他們訓練的有效性對於他們的不斷提高和進一步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那麼如何才能保障青少年運動員訓練的有效性呢?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提供三點可供廣大青少年運動員和教練參考的相關建議。
運動心理學淺談(44):奧運會前的信心
【體路專欄】信心,作為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及實踐,我們有責任在當下深究。在離東京奧運會開幕還有一個半月的時間裡,我們運動員的信心是什麼?
運動心理學淺談(43):運動員受傷與心理
【體路專欄】作為一個運動員的你,應該曾經歷大大小小的傷患:有些運動員的傷患比較輕微,休息一至兩天已可完全痊癒;但有些運動員傷勢影響會較大,需要進行手術才能康復,更嚴重的,可能令他/她無法繼續參與運動。
運動心理學淺談(42):運動員如何實踐自我覺察?
【體路專欄】在很多關於運動如何影響自我(Self)或内在自我心理狀態 (inner self) 的研究中,大部分都集中於研究或陳述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的時候如何達到心流(Flow)的狀態,或者正念(mindfulness)如何減低運動員的心理壓力。
運動心理學淺談(41):對付壓力的三個錦囊
【體路專欄】在生命與運動的經歷,「壓力」是最常見的課題:壓力又常常背負著負面的惡名。但試想一想,我們又是否可以活在一個沒有壓力的世界呢?
運動心理學淺談(40):調節「喚醒」水平有助提升運動表現
【體路專欄】我們不難察覺,在運動場上,有些運動員顯得雀躍萬分,戰意高昂,有些運動員卻顯得沒精打采,士無鬥志;另一方面,有些運動員卻是興奮過度,以致表現「失常」。其實,這些都是與運動員的「喚醒」水平(arousal level)有關。
運動心理學淺談(39):難忘的2020、運動心理在香港的發展
【體路專欄】2020 相信對香港以至全世界都是十分特別的一年。大家都在為生活,為生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及挑戰。香港及世界體壇亦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大環境。本來預計今年的回顧該寫到東京奧運的戰況及故事,但繼眾多比賽的押後或取消,奧運也竟然前所未有地延後一年。
運動心理學淺談(38):好玩 = 不認真?
【體路專欄】運動帶來的益處多不勝數,但根據美國近年的全國青少年體育理事會統計,全國雖然有超過6,000萬18歲或以下小朋友參與有組織運動(organized physical activity),每年卻會有超過30% 小朋友退出,而青少年時期退出的人數更多達70%。
運動心理學淺談(37):運動員會擔憂自己的體態嗎?
【體路專欄】新冠肺炎疫情下,連月來很多人都選擇居家避疫,留在家裡的時間前所未有地增加了,疫症無疑為我們帶來了很多壓力和擔憂,而每個人處理壓力的方式都不一樣。外出次數減少、在家辦公久坐不動、運動量下降、焦慮心理下也會令人更想吃喝等等,種種因素都導致了不少人的體重攀升。
運動心理學淺談(36):「泡泡生活」與精神挑戰
【體路專欄】新冠疫情在全世界流行,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巨大影響,競技體育首當其衝。在經歷了漫長的停擺期後,歐洲各大足球職業聯賽採用閉門作賽的方式恢復了比賽。另外有很多職業體育項目開始採用泡泡環境(Bubble)重啟競賽,比如NBA季後賽,全部參賽隊伍集中在美國奧蘭多迪士尼園區進行泡泡式的封閉比賽。
運動心理學淺談(35):運動有助改善自閉症兒童的情緒
【體路專欄】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在兒童早期就很明顯,並且患病率不斷上升。據報導,香港最新的ASD患病率是1.5%(香港自閉症聯盟,2019),而且這比率預計會提高。患有自閉症的兒童表現出持續的社交溝通和社交障礙,以及受限和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美國精神病學協會,2016)。除了這些核心症狀外,還經常出現情緒和行為上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