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訊】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與中大運動醫學團隊今晚(19日)合辦網上講座「如何適應新常態-新冠患者重返運動的建議」,向市民及新型肺炎康復者提供疫情之下做運動的建議。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骨折不只是「斷骨」
【體路專欄】不少運動員也曾受足踝骨折困擾,香港短道速滑選手朱定文就曾在訓練時不幸受傷,導致右腳腳踝嚴重骨折,錯失參與平昌冬季奧運會的機會,幸而他積極治療,克服了漫長的復康過程,終踏上北京冬奧舞台。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讓學童動起來!
【體路專欄】相信眾多家長及教師都希望學生在上課時能保持安靜,可是身體長期太「靜」,或對學童健康有長遠影響。靜態行為泛指以坐著,倚靠或躺著的姿勢進行的低能量消耗(不超過基礎代謝率的1.5倍)活動,其中包括使用電子屏幕和其他非使用電子屏幕的活動(例如坐著做功課或聊天)。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體能訓練New Normal
【體路專欄】隨著運動科學的發展,從前盲目地進行高強度和大量體能訓練的訓練模式,已經不合時宜。近年來,不少體能教練亦引進科技和各種數據來協助制定和監察訓練,讓訓練模式更能符合運動員的身體狀態及運動項目的體能要求。那麼,如何利用數據來制定針對性和科學化的訓練,從而達致運動不受傷及持續突破運動表現的目標呢?筆者將於下文簡介五個備受體能教練所廣泛使用的數據和訓練方法。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世界上有完美的跑姿嗎?
【體路專欄】緩步跑是深受香港市民歡迎的運動,只需要一雙跑鞋和一顆喜愛運動的心。香港體育學院於2000年進行了一項關於港人參與運動項目的研究,結果顯示緩步跑是香港第四位受歡迎的運動,僅次於游泳、羽毛球和籃球。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認識及預防運動員心源性猝死
【體路專欄】心源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簡稱SCD)是指在沒有明顯致死病因的情況下,於心臟病徵狀發生的一小時內突然及非預期的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臟病徵狀發作24小時內的突然死亡,患者的呼吸和血液循環驟停。 若沒有即時接受心肺復甦搶救,患者便會失去存活機會。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膝頭關節「唔穩陣」 肌肉訓練勿再等
【體路專欄】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經兩年多,因應疫情發展及社交距離措施,市民盡量減少外出,運動量亦因而減少。此外,不少公司亦安排員工在家工作,以致市民長時間久坐家中。如果長時間久坐,缺乏運動,很容易導致肌力流失。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無症狀或輕症新冠肺炎患者重返運動的建議
【體路專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暫未能預計疫情完結之日。本港疫情反覆,香港政府多次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港人已逐漸適應疫情下的新日常。為了配合社交距離措施,政府勒令關閉社區設施、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及健身室,這無疑大大降低了市民參與運動的機會,長遠來說對市民的健康必然有不良影響。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血流限制訓練有助復康治療
【體路專欄】相信大家對血流限制訓練(KAATSU Training或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 ,簡稱BFRT)都感到較陌生,BFRT是指當運動員進行阻力訓練或運動時,將綁帶綁在手臂或腳部最接近身體軀幹的地方,利用綁帶將外部壓力施加到上肢或下肢,來短暫限制動脈血液流入上肢或下肢肌肉,並且同時阻止靜脈血液流出,以達到更有效的訓練成果。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員背後的傷與痛 — 上肢篇
【體路專欄】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取得史無前例的驕人成績,令全港市民深感驕傲和自豪。香港精英運動員成為了不少香港人的偶像:張家朗、何詩蓓、李慧詩、劉慕裳、江旻憓、伍家朗、謝影雪、石偉雄、劉知名及黃澤林等等,連小孩子和老人家也對他們的名字耳熟能詳。不少家長被運動員的體育精神所感染,紛紛安排子女們學習各項運動。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似曾「傷」識 — 大腿膕繩肌拉傷及復康運動
【體路專欄】香港足球水平日益進步,本地足球球隊傑志於去年創下了香港球隊歷史,於亞冠盃的分組賽中取得11分,以小組次名完成比賽。筆者作為傑志球隊的駐隊運動創傷防護員,除了有幸見證球隊創下佳績外,亦同時目睹球員在賽會制雙循環小組賽的比賽形式下逐漸出現疲態,更有球員於比賽尾聲受傷。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利用電腦視覺及人工神經網絡建立壁球VAR
【體路專欄】壁球是備受全球歡迎的運動,也是香港體育學院精英體育項目之一。由九十年代的「大師姐」趙詠賢到應屆亞錦賽冠軍湯芷穎,香港壁球界可謂人才輩出,其成果皆有賴於完善的青訓系統及出色的本地教練,為香港培育了不少壁球精英。對於壁球手來說,兩位球員同時在62.4平方米的圍牆中迅速移動,難免會發生碰撞及互相干擾。球證會按雙方球員當時的位置、球道及干擾程度作出「和球重打」(let)、「罰分」(stroke)或「和球不成立」(no let)的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