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安心出游 ─ 認識危險海洋生物

【體路專欄】炎炎夏日,最佳的消暑方法莫過於碧波暢泳,在水清沙幼間和陽光玩遊戲。香港三面環海,境內有大小沙灘不下數十,加上離市區咫尺可及,每逢週末假日,例必人頭湧湧,擠得水洩不通。在暢泳與弄潮之際,除了要留意身體狀況、天氣變化和潮湧之險外,也要注意水中的生物有時亦能帶來傷害。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員比賽時要「靜觀」其變?

【體路專欄】相信大家與筆者一樣,既欣賞運動員在日復日的訓練過程中努力不懈,更佩服他們在激烈的賽場環境中表現出強大的抗壓力。在比賽的高壓環境下仍能發揮應有水平的運動員,往往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擁有積極及正面的態度。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超量恢復 越練越強

【體路專欄】激烈運動後需要時間休息和恢復。若恢復不當,會過度耗損,令身體長期處於疲勞狀態。長期疲勞不但影響生理機能,同時也影響心理健康。訓練後充分恢復的目的,是為了確保運動員或參與運動的人士能保持或提升競技及體能水平,從而面對續後的訓練或比賽挑戰。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準確的動態檢查促進復原

【體路專欄】關節痛對大眾來說十分普遍,但引起痛症的成因卻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關節痛常見於與運動相關的關節,其中包括了膊頭、手踭、肩頸、腰背、下肢及膝頭。如果只著眼於處理出現痛楚的部位,大多數只能達到半桶水的效果,未能根治痛症。很多時,病人都會拿着影像圖片 (如x-ray及MRI)來求診,然而對於運動醫學的臨床診斷來說,影像圖片只是一個輔助及參考。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量越多越能「健心」嗎?

【體路專欄】有不同的研究和充分證據均顯示,體能活動有益健康,並有助預防非傳染性疾病,例如肥胖及過重、冠心病、二型糖尿病,以及隨年紀增長而發病率提高的認知障礙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等。恒常的帶氧運動和阻力訓練,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風險。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熱身運動的「ABCD」

【體路專欄】運動創傷防護員身兼多職,不但在比賽期間提供臨場支援,擔當防護的角色,亦會走入練習場地,分享運動醫學知識。近年不少大專及業餘或職業球隊,都有運動創傷防護員的身影,亦逐步擴展至中學的學界運動賽事。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常做運動讓大腦變得更健康

【體路專欄】千萬不要以為年輕,認知障礙症便離你很遠。如果你的心肺功能較差,患上早期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會明顯較高。日常足夠的體能活動能增強腦部益智及提升認知能力,有助減低日後患上認知障礙的風險。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隊醫之日常

【體路專欄】在球場中,隊醫(Team Physician)跑出球場為受傷球員檢查傷勢,使用冷凍噴霧(坊間稱為神仙水),然後球員便安然無恙般繼續上陣,可能是大部分球迷對隊醫的印象。在外國,隊醫普遍分為球隊醫生和球隊物理治療師;而在香港,隊醫通常都是物理治療師,如香港足球超級聯賽(港超聯)的隊醫都是由物理治療師擔任。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愛好者的後盾 — 合作無間的運動醫學團隊

【體路專欄】在疫情的新常態下,運動場所動輒關閉數個月。當場所重開,運動愛好者往往因為體能降低和狀態下滑而增加受傷風險,甚至導致一些嚴重傷患(如前十字韌帶和亞基里斯跟腱撕裂等)。香港受到中西文化影響,在治療運動創傷的方式上,可謂五花八門。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透過體育活動 建立正向心理

【體路專欄】透過體育活動,除了可以強健體魄及建立良好生活模式外,還有什麼好處呢?原來多參與體育活動,還可以幫助大家建立正向心理。與朋友一起做運動,絕對是有益身心。不僅能鍛鍊身體,對心理健康也有正面影響。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水中動態恢復 促進運動復原

【體路專欄】水中運動源遠流長,除了水中物理治療外,水中健體也是廣受歡迎及熱門的康體活動。因應第五波疫情的緩和趨勢,健身中心和體育處所已分階段地重開一個多月,社區再次掀起另一浪運動熱潮。在興奮「操肌」和「報復式」練習背後,潛藏著不少過度操練和運動傷患風險。運動愛好者可曾想過水的特性可以促進運動恢復?本文將會概述水中運動的科學原理,並建議一些簡單易學的水中動態恢復運動,藉以幫助讀者促進運動復原。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是慢性痛症的良方?

【體路專欄】在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緩和後,身邊很多親朋戚友都趁着社交隔離措施放寬的時間相聚。有不少長輩及年輕朋友,在言談間亦提及身上各種痛症彷彿因疫情而加劇了。有研究數據的結果與一般人的看法相似,由於新冠肺炎讓體能活動下降,不但會導致各種健康問題,亦有機會引起或加劇慢性疼痛,情況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