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OR編者的話】從熊本地震走出來

【體路 X Junior】筆者上月初出走福岡,原想與家人放假休息整理腦袋,卻於抵埗首天晚上便遇上熊本大地震,打後5天的旅程,就在餘震中度過。 筆者旅遊的地點是近年港人大熱的福岡,距離熊本約102公里,若駕車要花上2個多小時,但今次熊本大地震,在福岡的5天,共感受了400多次餘震,那感覺絕不好受。 生在香港,或許沒法感受得到在外地受天災影響的心情,那幾天在酒店房內,看著電視直播報導災情,看著身處百多公里外的人民抵著寒冷在空地避難,筆者站在酒店房依然餘震不斷,每一次的搖晃,停下來一刻,除了要安撫長者家人的心情,心還是在擔憂,那設身處地的幾秒鐘,究竟令多少人痛失了家園及最愛的家人? 天災沒法避免,但日本人在災後的互相支持精神,筆者在當地感受摯深。便利店當天就立即增設捐款箱、熊本超市將所有便當減至100日圓、飯團10日圓供災民充飢,還有當地電視台除掉所有廣告作災區直播,任何時候全國發生的地震,都會在電視第一時間聽到那刺耳警報,著當地人速速求生……這種互助互愛的精神,相信就是日本一向教育出色的地方。香港教育文化著重學術、成績,但希望別忘了,教育,本身也是教導我們如何當一個有質素、有愛的人。 文:徐飛

【Junior編者的話】致沒有獲獎的運動員

【體路 X Junior】剛過去的3月,如果你有留意香港體壇,相信你也被傳媒洗版式報導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所吸引。傳媒對這選舉的重視,除了是全港精英健兒在這一天齊集一起「大曬冷」外,還有背後的意義。 被喻為本地體壇「奧斯卡」,選舉當晚自然星光熠熠,但外界或者不完全理解這項選舉,獲獎的運動員不會如最佳男、女主角一樣,因獲選而身價暴升,獎項及獎金,是嘉許運動員過去一年為香港取得的傑出成就。 其實每位運動員要先在其項目上有突出表現,才可被所屬總會提名,幾年前開始,每個總會只獲提名一位運動員,令競爭更見激烈,可以想像當選代表最高榮譽的「星中之星」時,雙料世界冠軍的吳安儀要排除多少萬難? 不過每位運動員當然不是為了「八傑」(八位傑出運動員)妭獎頙項才每天努力訓練,「因為喜愛,才會為看不到將來的每一天而努力。」某天,一位放棄高薪厚職,兼職教波的女足運動員向筆者說這句簡單不過的話,在傑運背後、八傑以外,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運動員首次獲總會提名,更有些從未獲提名的座上客,他們或受項目限制、或因比賽周期所限,令他們總不如台上的運動員般成績出眾。 當選的運動員毫無疑問是實至名歸,沒當選的,每天背著香港隊這榮譽,在健身室抬著冰冷冷的鐵,在跑道上迎著冷風練習;或在海外獨自一人承受孤獨感去迎戰每一天的運動員,其實你們在香港人心中,都是傑出運動員。

【Junior編者的話】 如果你意志消沉,就走到學界場吧!

記者最常的工作就是「等」,咖啡是記者工作 的恩物。 【體路 X Junior】當體育記者久了,就如每位打工仔一樣,要時刻找些衝擊保持第一天那份熱血,的確有點困難。 在香港體育界,我們這班體記每日走訪香港不同賽事,但其實每年的賽事都幾乎可預計得到。年初的渣馬、4月的七人欖球賽、暑假的世界女排大獎賽,年末還有種種大型香港公開賽,雖然每年陣容不同,但對體記來說,重覆做上3、5、7年類近的專題後,熱情還是會退減。 外界談記者薪酬低、工時長、工作時間不穩,但偏偏每年有新血入行。聽過最常見行家的說法:「若不是因為一班香港運動員,我早就轉行了。」大學畢業走到社會,10年又過去,當你看到身邊的舊同學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升職加薪,而當記者永遠追不上通脹步伐時,熱情又再退減一點。 就如每份工作一樣,不能久思不進取,遇上樽頸位,就找點新刺激吧!每年學界田徑賽事,我都與夥伴走到灣仔田徑場,一邊為報導,一邊就是找回那份當初的熱血。看著學生運動員為了破多0.01秒的PB、為了跳高1厘米而在場邊叫得聲嘶力竭的時候,再轉身看看那些校旗在揮動。如果……如果除了學界以外,香港大小的比賽都有一眾香港觀眾這樣為一班運動員打氣,我們那份熱血、香港運動員那種幹勁,應該會一直在滾動。 幸好,近年體壇多了大大小小的賽事,剛過去1月的場地單車世界盃,我們走到場上採訪世界級賽事,場外觀眾為香港運動員打氣的叫喊聲,第一天上班的感覺好像又回來了。學界以後,同學們記得這份在觀眾席上的打氣聲,入場給一眾默默努力的港將注入你們的熱血,這正是香港體壇最需要的力量。

【Junior編者的話】世界真細小

【體路 X Junior】《Junior》創刊一個月,最窩心是收到來自學界各方的來郵,善意的給我們多方面意見,然後我們發現,世界真細小,那天我收到一封連繫20年前的電郵。 

有沒有被體育感動過?

【體路專欄】最近看了一篇台灣的文章,談及體育課該教會孩子什麼,看到當中一句:「沒有被體育感動過」後如當頭棒喝,或者我們喜愛體育,很大原因是被感動過。 初中時代,喜歡跟姐姐及弟弟圍在電視機前看NBA直播,當時還未有收費電視,體育大賽、NBA總決賽,我們總可在免費電視台收看。那好兩年是芝加哥公牛及猶他爵士的年代,由常規賽追到總決賽,我們永遠在米高佐敦處理最後一球時,衝上電視機前目定口呆、反勝一刻翻轉家裡失控尖叫,然後走出街場學學伸脷上籃。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被體育感動,那種熱血到現在也難忘。 第二次被體育感動,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以往玩遊戲機,除了《街霸》外,三姊弟永遠愛輪流打《奧運會—十項全能》的遊戲,輪流上場,輪流擦破手指頭控制A、B制,遊戲上角色跑得最快,手制下的我們一樣汗流滿臉。於是,奧運會來到,我們最愛看田徑項目,看看跑手有沒有擦破我們A、B制一樣快。 那年電視旁述提及劉翔有機會於110米欄奪牌,跑前從未有中國選手於田徑項目上踏上頒獎台,我和姊姊一看劉翔Close-up,見佢緊張得左搖右擺,才跟姊姊說:「佢好緊張,我都好緊張!」然後看著他在槍聲一響後,一步一步拋離對手,以破奧運紀錄奪得中國史上首面田徑金牌,他激動震臂一下,我們心就抽了一下。賽後他激動指著鏡頭說話,我和姊姊笑著說:「佢好懶型!」但是感動的眼淚還是在眼內一直滾動。 當然,中學當個運動員也有感動自己的片段;當上體育記者後,我們熱愛到大型運動會採訪,幾乎是每次都被香港運動員感動得賠上眼淚。原來我們熱愛,因為我們被感動過。 不知道現在的體育課是怎樣了,那時最愛走走出課室外,拼命跑至汗流頰背的體育課,聽說母校由專注體育變成發展藝術,這樣才更像名校一樣好收生;昔日全港人人趨之若騖的體育名校亦已變成以藝術為主;世界體育大賽都由免費電視搬到收費台,要受體育感動的機會不再隨手可得;然後,體育課若繼續如文章內提及受場地限制、缺乏體育專業老師等影響,體育課還可以教會孩子什麼?現在喜歡體育課的小孩,有沒有被體育感動過? 參考文章:《體育課教會孩子什麼》

如果我們沒貢獻?

【體路專欄】記得殘亞會上游泳比賽的一幕,一位沒有四肢的運動員參加比賽,在幾千人的場館內脫剩泳褲,將自己的缺憾展露人前,為的就是在短短100米賽事中用僅能發力的腰力去完成賽事。最後所有參賽者完成賽事後,在終點等待他一浮一沉的回來。

其實,我們沒錢才開網站…

【體路專欄】現今社會,事事講錢,作為一位80後,想創業,除了講天份,也要講命數。讀中學、大學時候,以為只要比別人努力,我就會成功,最後畢業後,讀過學士、碩士,默默努力當個打工仔,錢努力儲但仍然不多,想當老闆,傾盡全力下,就只好爬上網絡上。

20分鐘的感動

年頭是馬拉松的季節,每年身邊左右前後都唱著要跑步的歌,湧上街上跑起步來。毫無異問,能擁有好的跑步氣氛的確令這個社會健康多了,以往筆者採訪長跑比賽,最令人感頭痛除早起外,早上3時起床工作,直至等候公關晚上8時公布受傷統計後下班已是晚上10時多,漫長的等待、挑戰人體極限的工作,相信是香港體記們最害怕渣馬來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