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土庫曼直擊】大眾看全職運動員,除了訓練及比賽成績,對他們日常生活或沒有更深入認識。踏上過奧運會頒獎台、亞運會歷史兩金得主、還有剛贏下的亞室運三面金牌,「牛下女車神」李慧詩成功非一步登天,卻從她每天起床、訓練、拉筋,甚至吃飯、睡覺,看見過去12年的她如何將生活每一分秒都投放在職業上。別人說她犧牲很多,她卻想用行動告訴年青人或全職運動員,要走得更遠,就得每一秒、甚至將呼吸都圍繞在單車上。
從前一次訪問李慧詩,提及年青運動員,她說下一句:「他連呼吸都未學懂!」原來呼吸不正確,對人體有害,筆者才察覺全職運動員的要求,除了是訓練及比賽,生活上還要這樣一絲不苟。
三面亞室運金牌,有人看來認為是對手太弱,有人說是實力的表現。「阿什哈巴德2017亞洲室內暨武術運動會」上,這位「女車神」出戰3個項目全部奪金,但從她的生活看來,成績真的一點不僥倖。
「我覺得全職運動員最基本是早睡早起,知道每天自己吃什麼足夠,每一餐吃的每一樣都要懂得計算,熱身、拉筋,甚至是打機、彈琴、跳舞,我的腦海都是想著如何將這些事情、當中的節奏等運用在單車上。」李慧詩每天早上7時多起床,8時前吃早餐,9時多出發訓練,「運動員早睡早起,訓練前一個半小時要吃好早餐,不然就影響了訓練。」坐在土庫曼奧林匹克村內的餐廳,沒有比賽天的李慧詩吃好飯後,坐著說她的生活。
她對全職運動員的要求,是自發的去做好每一件事,從她近日開始教導年青運動員起,她就發現很多香港全職運動員沒有認真對待這份「職業」:「普遍香港全職運動員都不是全職的心態,以香港現在的資源,應該出到更多好的運動員。最基本是早睡早起,很多都做不到,有些運動員覺得早上9時起床都很早,我覺得有點過份。甚至每一餐吃什麼,今日吃夠米飯的話、就應不再吃,要就著自己的項目,吸收足夠的營養。」
她說自己不愛吃零食,甚至閒時回家探家人、吃媽媽煮的飯,也會叮嚀自己:「可能平日你會花點時間回家食飯,但我都不覺得要留在家睡覺,因為在家睡會影響自己作息;就算家裡煮了九大簋,也不可以吃太多。我從不覺得這些是引誘,只是一個動力,最重要你清楚自己最鐘意的事,不想失去它。」
比賽時是你的事業重要?還是在電話中陪著你聊天的那個人重要?
為了單車,李慧詩願意付出最大努力去追夢,但在這樣資訊發達的年代,她卻看見很多年青運動員,為了他們口中最愛的運動,卻連手中的電話都不願放下:「大型比賽時,我會於比賽前一星期就關了電話,但現在年青選手卻會在比賽時玩電話,我明白有時隊中的溝通都依靠手機、但如訓練時、放鬆時、比賽後就只顧玩電話,我覺得這樣太過份,你應去想,比賽時是你的事業重要?還是在電話中陪著你聊天的那個人重要?」她有時提及年青運動員的自律性不足會生氣,但只希望在自己知識水平中盡量提點他們。
比賽時關電話,也是很多經驗運動員的習慣,卻非每人持之以恆:「關電話後我都會心掛,有時會很想開電話去回訊息,但會叫自己『唔好!比完賽先!』慢慢直到2015年左右,我開始就算不關電話都不會去看,因為這件事對我已經不重要,自己可以控制自己。」她說有人擔心來到今次土庫曼亞室運會因沒法上網而悶:「我當初還真的很開心,因為不用再監視小朋友(年青運動員)會否只顧著上網呢!」可惜,土庫曼網絡因亞室運而發達,李慧詩願望落空,但對年青運動員的進步還是欣慰。(相關報導:小獎牌大意義 李慧詩願師妹「揼低」她走得更遠)
2006年的「低潮」啟發自我管理
她的自律是從2006年受傷缺席多哈亞運的一次經歷開始,「當時很多體院(香港體育學院)的職員陪著我,外界很多人覺得當時是低潮,但那時確實很多體院的職員去鼓勵我,告訴我如何精彩去完成自己使命,告訴你在難關上只要捱過就有一個未來。」她指一位體能教練在她錯過亞運而沮喪時對她說:「『如果你今次不能去亞運,代表了你有更多時間去訓練備戰下一個亞運。只要你下定決心去訓練,4年後的亞運你就可以拿到獎牌。』我覺得那段說話很深刻,而且4年後亞運真的成真了,這教練給予我很多不同的看法。」
李慧詩於這受傷期間,亦學懂了對自我的認識,倫奧前她與科研、營業師、健身教練一起溝通,因為她說身體是自己的財產:「奧運時你沒辦法帶一整個團隊去比賽,就只好每件事與工作人員溝通,專家給你的是指標,但身體上每一個變化都只有你知道,我們都是獨特的,多溝通才會一起進步。」溝通多年,她了解自己的身體外,就連隊友的一個身體小問題,她都會立即動了頭緒:「如果你膊頭痛,又有可能是手痛影響,學懂一些肌肉上的知識,那一串肌肉連著另一串肌肉,我覺得很有趣…」聽著這位腦袋裝著百科全書的「女車神」談她每事獲得的知識,也有感在上課般充實。
比賽後吃杯麵,放縱自己一天,是她口中的「偷懶」
看她12年的生活這樣過來,問她有沒有曾偷懶的時候,她笑說:「我經常偷懶呢!」她口中的偷懶是:「有時累了會不處理訓練數據,雖然這些工作本身是科研人士的工作,但數據是自己的,平日晚上訓練後,我都會自己處理,每晚睡前我會打訓練感覺,看比賽片段及按摩、拉筋,有時會出街呢!」還有比賽後吃杯麵,放縱自己一天,是她口中的「偷懶」。
兼任「教練」的日子…
全運會及亞室運期間,李慧詩多了一個「大師姐」身分,除了比賽還會照顧隊中5位年青的短距離運動員,她說教「小朋友」也會勞氣:「但我已是很仁慈,首先我不是真的教練,我只是幫助他們,他們可以不珍惜,但沒有我的時候,你們應會知道你們有沒有盡力?」她於比賽時身兼運動員及指導的工作,有時在指導年青人時,甚至比自己比賽更緊張:「我覺得我做的事不是為了什麼,我只希望我識的東西可以在我在隊中時教授他們。」有過奧運會經歷,也有自己一套的運動員生活模式,她最希望的是傳承奧林匹克精神下去:「對我來說,我希望他們成長,起碼看到他們有改變,無論有沒有奪過獎,只要我可看到他們的動作有不同、看到他們有用心去改動作,這樣已代表有進步,我已很開心。」
盼望後輩接軌,亦希望香港運動員更百花齊放,李慧詩於職業生涯未到尾聲前,還是想趁自己的經歷,寄語更多年青人:「現在的年青人不夠耐性、粗心大意,經常覺得自己可一步登天,我也練了5、6年才有點成績,但他們卻只給自己2年時間去破香港紀錄。」她說2年的付出,是需要每一腳的付出:「有時他們想破了香港紀錄就夠,但他們的能力或者不止於香港,可以衝出亞洲,但有時看到運動員用2年時間,連肌肉也沒Build Up(建立)就放棄了,我覺得這是浪費了自己人生。」
訪問中,她常說運動員要達到奧運會目標,必須踩好每一腳、做好生活每一秒,將訓練或比賽內容完成,看像「軍人」的生活,在她眼中,穿上港隊戰衣就代表了一份責任,代表了要將香港區旗掛上亞洲、甚至是世界各地頒獎禮上的使命,這是李慧詩經常掛在嘴邊的唯一原因:「因為我是香港運動員。」
圖、文: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