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參與長跑運動多年,深深體會到這不單是一項講求體能和耐力的活動,更是對意志和「AQ」(逆境商數)的考驗。
例如在香港和澳門跑馬拉松時,都試過被其他跑手推開,需要靠AQ控制住情緒,否則可能會因還以顏色而被「DQ」。2009年參加全長100公里的「毅行者」時,由於在賽前三星期「拗柴」,亦要憑AQ克服「帶傷上陣」的逆境挑戰。去年2月跑香港馬拉松時,亦在8公里處滑倒令右肘及手掌受傷流血,在惶恐中繼續跑了30多公里,最終亦能負傷完成賽事。
AQ理論是美國Paul Stoltz博士在1997年首次提出,用以衡量一個人處理壓力或面對逆境的能力。Stoltz博士這套AQ理論,更獲得哈佛商學院的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採納為教材。
根據Stoltz博士的研究,AQ理論由簡稱「CORE」的四大原素組成,即是C(Control)「控制」- 指身陷逆境時的反應,是面對抑或逃避;O(Ownership)「責任誰屬」- 面對逆境時,你會諉過於人,還是自己設法解決問題。R(Reach)「範圍」- 如何評估逆境的影響範圍,這評估可以左右解決逆境的態度和方式。E(Endurance)「堅持」- 衡量抗衡逆境的決心和堅持。
AQ可決定成敗,歷史上不乏例子。秦末楚漢相爭,項羽戰敗後本有機會可以撤回江東根據地再圖復起,但他只抱怨「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鑽入死胡同而最終自殺。如果當時項羽做好AQ管理,歷史或會不一樣。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 John Akhwari是坦桑尼亞的男子馬拉松代表。他曾奪得非洲馬拉松錦標,PB亦在2:20內。可惜Akhwari跑了幾公里就摔倒,導致膝蓋和肩部受傷,但他沒有放棄,堅持一拐一拐地完成賽事,結果以3:25:27最後一位過終點。記者問他為何受傷仍不肯退出,他回答說:”My country did not send me 5,000 miles to start the race; they sent me 5,000 miles to finish the race” 。
2004年雅典奧運會,當今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Paula Radcliffe是英國的奪金希望,但她在賽前腿部受傷,最終跑了36公里便退出,五天後她再參加1萬米賽事,但依然無法完成比賽。Paula退出成為英國報章的頭條新聞,輿論亦變得負面,認為她應該堅持而不是放棄,成為她運動生涯的黑暗時刻。但Paula並沒有氣餒,翌年即以2:17:42的佳績第三度勝出倫敦馬拉松,4個月後再於赫爾辛基舉行的世界田徑錦標賽女子馬拉松奪冠,展現她以AQ抵抗逆境的能力。
麥克阿瑟將軍的「為子祈禱文」(A prayer for my son)其中一段:「Lead him, I pray, not in the path of ease and comfort, but under the stress and spur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 Here let him learn to stand up in the storm; here let him learn compassion for those who fail」,就是對兒子能以高AQ對抗逆境的期望。
作者:張樹槐 恒生銀行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監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