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簡稱ACSM)發表的期刊(ACSM Health & Fitness Journal)自2006年起每年都會做一個全球性的調查,預測來年的體適能趨勢。穿戴式裝置、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自身體重訓練(Bodyweight Training)、瑜珈等等在近年均持續打入頭10,而小組訓練(Group Training)從2016年的頭20不入,躍升至2017年的第6位,今年2018年更獲得排名第2位(第1位則為HIIT),可見其火熱程度。
其實細心留意,近年坊間的各大小健身中心、練習室等都紛紛推出各式各樣的小組/團體訓練,撇除需要器械或特別用具的運動訓練外,有很多類型的練習例如自身體重訓練、拉筋伸展、核心訓練等,其實可以透過網上的免費教學視頻,自己在家中或室外進行,但不少人仍然選擇報名參加實體的小組訓練班,究竟是什麼原因令各類型的小組訓練如此吸引呢?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L. Deci和Richard M. Ryan所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人們身在的社交環境如果符合三個條件:1)自主性(autonomy)、2)能力感(competence)、3)關連性(relatedness),我們的心理需要就能獲得滿足,從而更能增強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及維持心理健康,久而久之我們就更願意花時間留在這個社交環境。自主性指的是我們的行為是出於自由選擇及決定,不受強迫或任何外在壓力;能力感指的是我們想要有效率地勝任所選的活動,對內在和外在環境都有可控的感覺;關連性是指個人感覺與周圍環境或其他人接近、互動、關連的需要。
原來,小組訓練班之所以能夠吸引大家去參加,正正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可以滿足以上所提這三種人類基本心理需求的社交環境。
一)選擇種類多
市面上大部分的小組訓練班都提供不同程度的運動項目,瑜珈、泰拳、室內單車、長跑等等,而訓練內容也趨多元化,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有些課堂連教練也能依據自己的喜好揀選,強調高度的個人自主性。
二)良性競爭
小組訓練班結合了一眾有著相近生活方式的人在一起,共同追求鍛練目標。比起單獨運動,在小組訓練班的同輩更能激發我們的潛能接受挑戰。試想想,當我們看見其他人在一旁努力完成訓練時,這時更要提醒自己不能鬆懈,如此一來就能促進相互進步,增強彼此的能力感。
三)社群意識(Sense of community)
人類的天性就是群體動物,我們享受並追求歸屬感,尤其當環境能提供正面的接納與關懷情感時,更能促使人們不斷接受各種挑戰,從而達到心理成長。現今不少健身中心都在小組訓練班致力營造正面的社群意識,大大提高了參加者對社群的關連性。
當然,如果小組訓練班的教練能在教學中滿足學員以上這三種心理需求,鍛煉效果更能相得益彰。例如:清楚解釋訓練的要求、練習背後的理念、好處,並提供不同程度的選項讓學員自行決定,能夠支持學員的個人自主性;給予有建設性的建議或鼓勵時,言語上利用「可以」、「嘗試」比起「應該」、「必須」、「一定要」更能激發學員的能力感;訂立一些群組目標、善用「我們」、「大家一起」這些字句來加強學員的關連性。
以上分享,希望各位在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健身項目後,不妨嘗試透過小組訓練班來堅持鍛練習慣,提高健康體適能吧!
參考文獻
Thompson, W. (2017).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8: The CREP Edition.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21(6), 10-19. doi: 10.1249/FIT.0000000000000341
Thompson, W. (2016).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7.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20(6), 8-17. doi: 10.1249/FIT.0000000000000252
作者:Angela HAU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副主席
註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HKSSEP) 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公營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