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達亞運・手記】香港體記,寫在出發雅加達前



《體路》雅加達亞運記者團,(左起)何子淵、徐飛、麥景智

【體路雅加達直擊】四年一會,2010年是筆者首踏亞運場地,當時任體記3年,還從未有踏出中國採訪的機會,但8年前的亞運在廣州舉行,但與行家興致勃勃坐上直通車出發、激活記者證、入住傳媒村,經過一個一個「難過」的安檢,間中找到空檔、山長水遠走出天河區吃個好飯的心情,快樂及興奮至今還歷歷在目。

四年後的韓國仁川亞運會,筆者身分轉眼已從紙媒成了《體路》,那年即時新聞正開始盛行,每天報導、每場比賽,都要左右手穿插著USB線、Card reader,不論站在頒獎台前等候頒獎禮,或是在傳媒巴士站候車,都一樣爭分奪秒,刻不容緩。一次仁川亞運,一次仁川殘亞運,前後逗留當地1個多月,好比「做」一個廣州亞運、還在呻每天寫幾篇稿件的日子,累上十倍。不過仁川亞運一役,《體路》開始獲得更多非行內讀者認識,每次分享,我都提及仁川亞運是《體路》的第一個踏腳石,沒有那次經驗,《體路》就沒有今天、3位全職記者一起出發印尼採訪雅加達亞運會的機會了。

到埗首天,先安排未來20天的乾糧。
鳴謝Canon借出攝影器材。

香港體育記者的「四大滿貫」大賽上,亞運會曾被喻為最辛苦的運動會,獎牌之多,運動員之最,也是某些非奧運項目的最高舞台,也是很多業餘運動員能感受全職運動員、大型運動會氣氛的機會。每屆亞運,難忘的一刻好叫記者們流幾次熱淚:

2010年李慧詩首次奪得亞運會金牌,為香港第一金。(圖:體路資料庫)

2010年李慧詩奪得亞運首金、破亞洲紀錄嶄露頭角,一句賽前「好想贏郭爽」的訊息,沈金康教練向傳媒將其決心讀上好幾篇;黃蘊瑤記分賽「炒車」斷肋骨爬起再踩勇奪銀牌,坐著輪椅上頒獎台,賽後立即被送到當地醫院,但其精神一夜成各大報章A1頭條,成了「鐵血女車神」;男足首躋身16強、落敗後葉鴻輝賽後自責失望;黃金寶最後一屆亞運公路賽,衝線前被韓國車手批肘次名完成,最後裁判取消對手資格、「阿寶」獲判金牌,香港行家公路上抱著器材怒跑200米採訪。

廣州亞運時,當年18歲的歐鎧淳首戰亞運會。(圖:體路資料庫)
2010年,筆者首次採訪亞運會。

2014年仁川亞運,一向默默耕耘的駱坤海三征亞運後,悄悄奪賽艇隊的亞運歷史第一金;田徑接力四子初賽「跌棒」僅排第9名,但對手阿曼「被DQ」後,補上入決賽,跑出港隊事隔60年再奪得銅牌;「大師姐」耿曉靈亞運場上年齡冠絕全場,但實力仍舊、奪銀後淚眼不捨師妹(註:耿曉靈最終於今屆亞運「復出」再戰);李慧詩變成「牛下女車神」,奪得港隊歷史性的單屆兩面金牌,行家採訪完,甫見手機訊息:石偉雄「石破天驚」奪得香港體操史上第一金,錄音筆還未放好,已從單車館跳上的士趕往體操館。

圖:體路資料庫

每屆亞運,很多回憶不僅是眼見港隊獲得多少面獎牌而已,記者與運動員親身走上賽場,場外相機、文字與香港隊並肩作戰,聽著異鄉的廣東話打氣聲,看著區旗緩緩升起,這是香港運動員與教練,以及香港體育記者一起努力的紀錄。出發今屆印尼雅加達亞運前,用了半年時間籌備,同事不眠不休寫好20多篇專訪、15幅 #撐起港隊逐格捉 的運動員介紹等,身邊朋友問這樣投資值得嗎?過了這20多天的亞運之旅,如果可以把握4年一次的亞運會,看見全香港媒體及市民都一起支持香港隊的機會,你一定會說值得。

文:徐飛


民政事務局(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 | 官方網頁)全力支持香港運動員出戰第十八屆亞洲運動會及亞洲殘疾人運動會。

資訊傳遞由爽WIFI 提供|器材由Canon提供


《體路》採訪團現場直擊印尼亞運會!#撐起港隊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將於8月18日至9月2日舉行,港隊今屆會派出歷來最龐大的800人陣容出戰。《體路》採訪團一如以往會到印尼現場直擊香港隊賽事,同大家一齊 #撐起港隊。

亞運會正式開幕前,《體路》今日起會同大家連續一個月倒數,包括每日推出 #撐起港隊逐格睇,以及運動員專訪,當然唔少得 #SportsroadTV啦!記得留意我地各大社交平台Facebook | Instagram | YouTube,及亞運專頁,要收到最快消息,當然要下載《體路》應用程式,接收第一手香港隊新聞!(Android版本請按此IOS 版本請按此(測試版本)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