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訊】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推出為期3年的「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為中老年人士設計簡易家居運動訓練強化肌肉骨骼系統,並於今日(22日)舉行啟動禮及調查發布會。兩名計劃負責人雷雄德博士及容樹恒教授均建議市民多做肌肉訓練運動,改善肌力及減少關節痛楚問題。
浸大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及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運動醫學團隊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出「賽馬會『肌』不可失大行動」,希望助中年人士及長者提升運動力及增加身體肌肉量。大會今日於九龍公園舉行計劃啟動禮,兩位前港隊代表洪松蔭及陳念慈則獲邀擔任計劃「星級有肌大使」。行動計劃將以朋輩圈子及社區組織為基礎,並邀請不同人士擔任大使,接受專業訓練後到社區指導參加者作肌肉訓練。參加者之後將進入9個月的自我訓練期,定期報告進度,預計會有20000名長者受惠。
兩名計劃負責人,浸大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雷雄德及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容樹恒,同場公布5月進行的「本港『入五登六』人士肌肉骨骼健康」調查結果。調查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逾5400名香港市民,了解成年人的肌肉骨骼、肩部、腰背及膝部的健康狀況。超過74%受訪人士均指在過去半年內,肩部、腰背及膝部有出現痛楚及不適,當中3100多名50至69歲受訪者中,以上3個部位出現痛楚或不適的分別都有超過76%。結果發現肌肉骨骼健康問題有年輕化趨勢,而不需要體力勞動的受訪者肌肉骨骼健康比體力勞動者差。
兩人認為市民必須及早做好預防措拖,改善肌肉適能,並指恒常肌力訓練能有效減少關節問題的痛楚及預防跌倒受傷:「根據2008年的世衛建議,即使是長者亦可每周做至少兩次、每次相隔48小時的負重訓練。」容樹恒教授則補充,市民在做任何運動前應先理解身體情況,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果有慢性疾病或關節問題等,就最好聽從醫護及物理治療師的建議。但其實我們建議的運動都是較安全及不太勞損、能在日常生活做到的動作,並足夠鍛鍊肌肉。」他又指「入五登六」的市民大多適合參與游泳、單車及緩步跑等運動,惟球類運動或撞擊性運動則要視乎身體條件,因身體對抗性會隨年紀減弱、容易跌倒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