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專題】香港運動科學及醫學接上世界軌道 全職業餘同樣專業



【體路專題】昔日運動受傷,一般市民或會自行塗塗跌打酒、簡單按摩受傷位置了事。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生活上每一細節都幾乎關係到大數據,除了精英運動員可以靠運動科學去提升表現外,醫學上亦有更多方法去預防受傷,除可延續運動員的生涯外,一眾香港運動科學及醫學的學者,多年來亦帶領專業人士於社會各界上宣揚運動科學及醫學,目的希望將香港人的健康指數提升,盼將來愈來愈多市民擁有基本的運動醫學及科學知識,在享受運動之餘,同時減低受傷機會。

香港近年運動氣氛高漲,除了精英運動員成績衝出世界外,普羅大眾亦比昔日更注重健康,運動掀起的周邊產業亦蓬勃,帶起市民更關注運動細節,包括熱身、拉筋、放鬆等基礎步驟。民政事務局近年持續支持香港體育發展,同時在運動醫學上投入更多資源,支持香港體育學院吸納人才,全面支援運動員訓練。體育專員楊德強表示:「運動科學在世界發展迅速,政府除了在體院上投放更多資源協助精英運動員外,亦鼓勵專才到外地交流,以及與外地簽署合作協議,希望推動運動科學及醫學產業的進步。」

體育專員楊德強認為近年香港市民對運動科學及醫學意識提高。

楊德強提到將運動醫學及科學的水平提升,除了是精英運動員表現水平得以提升,大眾市民一樣受惠:「香港愈來愈人做運動,自然會多了受傷的機會,希望透過更多人認識運動醫學及科學,令大家對受傷及預防傷患有正確了解,避免傷患之餘,亦懂得在受傷之時找到適合的治療。」他表示以往市民從「跌打酒」自療的年代,到現在會主動在網上搜集受傷資訊:「數十年前,受傷了我們可能自己搽跌打酒,現在資訊多了,上網找方法治療或會多問身邊朋友,證明大家意識都高了。」他希望將來可以有更多運動醫學及科學的人才,追上世界水平,從而有助香港體育的發展。

香港市場運動意識提升,亦對運動醫學需求增加。(圖:香港中文大學)

積極培育香港運動醫學人才

談及培育運動醫學人才,為體院擔任運動醫學名譽顧問醫生18年、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運動創傷科(骨科)主任及教授的容樹恒醫生,多年來於精英運動員界別協助運動員外,亦積極於大專院校培育更多年青的運動醫學專才,現時為亞洲運動醫學聯會會長的他認為目前運動醫學行業愈來愈蓬勃:「10多年前的足球比賽,很多球隊的臨場支援可能是跌打醫師、有時甚至是球員自己兼顧,但慢慢在2000年初,我們開始以義務方式與球隊合作,讓他們知道運動醫學是有用的,慢慢『守』下來,到目前很多球隊,甚至是中學、大學球都需要運動醫學人員跟隨,我覺得這是教育,讓更多人知道運動醫學的重要。」

亞洲運動醫學聯會會長容樹恒醫生去年底於香港舉辦亞洲運動醫學論壇。

他指出運動醫學包括提升表現及縮短康復時間兩方面,是現今運動賽事的勝負關鍵:「以往運動員的訓練重視刻苦,練得多或會有成績;現在運動醫學應用廣泛,就如英超足球過去5至6年的數據一樣,奪冠的球隊一定是球員受傷時間最短的球隊,證明了運動醫學是決定勝利的關鍵,這道理也套用在任何運動上。」

香港中文大學為推廣運動醫學予普羅大眾,近年積極舉辦「運動醫學日」,獲香港運動員支持。(圖:體育資料庫)

隨著容醫生的團隊帶領下,香港中文大學自2004年開始在香港首辦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的大學修課式課程(碩士和研究生文憑),多年來已有800多名畢業生,「近三分一至一半的學生成為物理治療師、醫生,現時課程亦包括教練及精英運動員。」容醫生培育年青專才同時,強調加入這專業行業首先要「喜歡運動、Speak Their Language(有共同語言)」,同時亦要跳出舒適區(Comfort Zone):「加入這團隊一定要喜歡運動,也要認識他們的項目,才能了解他們的需要、互相得到信任。10多年前,運動員及教練或會覺得受傷了,醫好又立即去比賽,但現在運動醫學及教學在本地及外地均有數據,知道不同的受傷需要做什麼治療、康復時間要多久,要給予運動員信任,就是除了運動醫學外,營養、運動心理及生物力學等知識也要學習,我初任骨科醫生時,也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不同界別的知識。」

容醫生希望將來可培育更多人才投身運動醫學及科學界。

除積極鼓勵人才加入外,容醫生近年亦舉辦「運動醫學在社區」的活動,希望訓練學生、教練及老師運動醫學的知識,「從而令他們知道如何減少受傷,何時應尋找專業治療等。」容醫生對運動醫學及科學的發展表示樂覲,希望將來有更多年青人入行、可以更百花齊放。

運動醫學融入社區「學是學非」

近年於不少電視節目上,亦增加了關於健康的資訊節目,當中現任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主席雷雄德博士,是社會上推動運動醫學及科學的活躍份子,其生動表達手法亦成功「入屋」,令更多市民認識基本知識。雷博士認為香港要發展體育,運動醫學及科學的推動不能少:「運動醫學及科學是一種工具,現在香港社會愈來愈多人做運動,相對受傷比例也會較高,衛生署跟世衛目標下,盼於2025年將香港整體不運動人口減少10%,以目前有3至4成人口從不運動下,如於10人中找到3至4人開始運動,長遠來說將減少香港整體醫療開支。」

雷雄德博士指運動醫學長遠可減輕香港醫療開支,加強推動體育發展。

雷博士指推廣運動醫學及科學要有長遠目標,若全民運動推廣得好,預計可減少醫療開支約2%至9%,「以2%來計算,每年也可減少10多億元,10年就可省下100多億,將這些省下來的資金也夠興建多個體育館了。」同時他強調運動後可令市民的生產力提升,可預防老人痴呆症、加強精神健康等,亦有助減輕自殺等社會問題。

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顯示,非傳染病(包括運動不足引致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死亡率已達52%,超越了傳染病死亡率。作為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主席,雷博士希望於普羅大眾上推廣運動醫學及科學常識,「運動之中受傷的比例是9%,但這一成人大部分可以避免受傷,包括很多學生習慣放學穿著皮鞋去打波、有人沒有練習就去參加馬拉松賽事等,這些都可透過教育及推廣去減低運動時受傷機會,我們的目標是推廣知識,『救』得一個得一個。」

雷博士積極將運動醫學帶入社區。

提升精英運動員競爭力

運動醫學及科學除了預防運動創傷、受傷後的康復治療及訓練,也包括以科學化的檢測協助訓練等。各方面的支持對香港運動員來說尤其重要,於體院工作近32年、現任精英訓練科技總監的蘇志雄博士,直言香港運動科學水平在世界上屬高水準之列:「外國有的設備我們都有,別人沒有的我們也擁有,因為我們與外國不同的是各部門綜合性的去運作,因為我們體院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幫運動員奪得獎牌,我們的優勢也在此。」

香港體育學院的運動科學設備於世界體壇上屬高水平。(圖:香港體育學院)

蘇博士表示精英訓練與普羅大眾練習的最大分別在於準確度,因此運動科學最重要的是快及準:「以往可能會很主觀,例如運動員說累了,但憑著乳酸的測量,可能反映出運動員身體其實不是這樣累,有時不是運動員說慌,只是他們不知道感覺與身體狀況會不一致,所以透過量化所有訓練、比賽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如何提升運動員的表現,不能太低、也不能過度。」數據無疑令教練及運動員更了解訓練強度及比賽狀態,從而作分析及加以調整,同時也可以令運動員的信心增強,對心理也有所幫助。

蘇志雄博士正積極為香港隊自家研發訓練技術。

體院目前設備完善,但蘇博士表示要邁向更高水準,必須要自我研發設備,因此體院剛設立了研究及開發部門:「例如單車用的Wattbike,是英國隊研發給英國隊使用,每4年他們會研發新的設備,才將舊的器材賣出去。如我們的設備永遠從外購買,就代表了我們的水平永遠墮在別人的4年後。」體院目前已開始將外購的儀器拆裝、研究再改良,務求達到一個目標—提升香港運動員獲獎機會。

香港體育學院的健身中心設備齊全。(圖:香港體育學院)

運動醫學及科學的重要,30年來一直進步,未來運動醫學及科學於香港體壇的地位,將是左右體育成績及全民運動發展的關鍵。

圖、文:徐飛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