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體育可以點樣搞?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也可從細微之處著手。體育人本身投身其中,非常入血,自可充當中流砥柱,至少某程度上撐起體育或一個項目。然而,有時我們說的,是如何將本身不是體育人或運動迷的族群逐漸感染。
我今個學期教關於公共關係和傳媒管理的學士課程,當中有兩次課室外的視察。疫情下到最近才有更多活動及比賽復甦,限制之下最後選擇帶學生在第一次視察看比賽,入場觀賞港超聯,分析在運動比賽中的不同崗位,還有公關和傳媒的交流及職責。第二次視察跟學生去一個商場的展覽,主題部分跟體育有關,希望學生從中也可作另一方面的觀察,認識其他體育推廣及公關的策略和做法。在此特別感謝兩位同行兼友人Billy和Gary的安排與分享。
第二次視察我們參觀了「Digital Fitness: An Experiential Gallery」互動體驗店,本地藝術單位Brainrental將藝術空間化身成健身室,讓參觀者跟裝置互動,從而引領大家反思如何將數位生活變得更健康。
這次帶學生參觀某程度上屬於拋磚引玉,一起思考體育如何可以推得更廣。以是次展覽為例,其實結合了藝術、數位生活和體育,藝術空間有大大的透明窗,在地鐵站匆匆而過的人也可略見一二;當日亦見一些訪客前來試玩裝置和影相打卡。參觀過展覽的人有多少會因此而萌生踩入健身室鍛鍊身體的決心,我不知道,但至少我們又看到體育的另一可能—是否可以這樣作跨界融合?
討論時又有來自單車背景的同學,我們談到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單車運動。未必人人都是黃金寶、李慧詩、黃蘊瑤,但踏單車這活動其實可以更普及化。同學提到其實現在有很多單車導覽團,也讓更多人多參與這活動(或運動)。
當然,體育一直在演變。即使在我們的體育行業,大家也不斷發揮小宇宙,以不同的創意和點子,一方面令體育更融入社區,一方面亦令更多人走進體育。要繼續探討下去,恐怕洋洋萬言,可以寫一篇論文了。這篇也作拋磚引玉,大家覺得,體育又可以如何搞?也可以怎樣變呢?